每日一穴之气舍


气舍

在颈部,当锁骨内侧端的上缘,胸锁乳突肌的胸骨头与锁骨头之间。

有颈阔肌,胸锁乳突肌起始部;有颈前浅静脉,深部为颈总动脉;布有锁骨上神经前支,舌下神经的分支。

咽喉肿病,气喘,呃逆,瘿瘤,瘰疬,颈项强。

咳逆上气,颈项强不得回顾,喉痹哽噎,咽肿不消,瘿瘤。

配水突治瘿瘤。

直刺0.3-0.5寸。

本经气舍至乳根诸穴,深部有大动脉及肺、肝等重要脏器。不可深刺。

《针灸学》

《《十二经脉的脉诊》》

十二经脉标本脉法研究

十二经脉标本脉法的含义为:十二条经脉,每条经脉都有两个诊脉点,其中位于四肢部位的诊脉点称为“本脉”,而位于头面部的诊脉点则称为“标脉”。《灵枢·卫气》篇记载了十二经“标”、“本”部位,历代医家对此往往只是随文演绎,很少有人能知晓标本的真正含义。然而《灵枢》言“标本”之专篇既名曰“卫气”,提示标本与气的运行有关。考《千金要方》,该书将《内经》原文“标”改作“应”字,特别是在六脉标本下都指明“同会于手太阴”,这就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十二标本是诊脉部位。如果将十二经标本部位与三部九候脉诊部位加以对比,就会发现:手太阴、手少阴、手阳明、足少阴、足阳明之“本脉”的部位与三部九候相应的脉诊部位完全相同,手足少阳之“标”相当于三部九候中的“耳前之动脉”,手足阳明之“标”近于“两颊之动脉”,手足太阳之“标”则近于“两额之动脉”。由此可见,十二经标本原本是脉诊部位。十二经脉标本脉法的研究内容包括:首先是对标本脉法诊脉部位进行考证。其次整理出标本脉法的诊断方法和诊断内容。最后整理出标本脉法在《内经》中的具体应用实例。(一)标本脉法诊脉部位考证:根据现存的文献考证,十二经脉标本脉法中的“本”脉在脉诊部位上相对固定不变,而“标”脉的部位在《内经》中不同篇章的记载则有一定变化,这是不同医家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经验的反映。1.《灵枢·卫气》篇记载关于“标本脉法”部位之考证:十二经脉标本脉法诊脉的部位主要详细记载于《灵枢·卫气》篇,但具体内容与《太素》《千金要方》不尽相同,今参照《太素》《千金要方》《甲乙经》,进行对比考证,并引用杨上善、张介宾、马莳、黄龙祥等历代医家不同观点进行注释说明,校勘内容一并用括号标出。⑴.足太阳之本,在跟以上五寸中(《千金要方》卷第十九后有:同会于手太阴),标在两络命门,命门者,目也。杨上善:血气所出,皆从藏府而起,今六经之本皆在四肢,其标在掖肝俞以上,何也?然气生虽从府藏为根,末在四肢,比天生物,流气从天,根成地也。跟上五寸,当承筋下,足跟上,是足太阳脉为根之处也。其末行于天柱,至二目内眦,以为标末也。张介宾:足太阳之本,在跟上五寸中,即外踝上三寸,当是附阳穴也。标在两络命门,即睛明穴。睛明左右各一,故云两络。黄龙祥:足太阳之“本”跟上五寸系三寸之误(古书中“三”与“五”相混者极多)。按:土家医学脉诊中有“反经脉”(相当于昆仑穴处)和“后筋脉”(位于脚后跟,近似昆仑穴处)。平时此处拿不到脉,只是在长蛾子症、白蚁症、黑蚁症时,才能号出后筋脉象。另外马王堆汉墓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中足太阳经正是起于外踝后大约昆仑穴位置。⑵.足少阳之本,在窍阴之间,标在窗笼之前,窗笼者,耳也。(《千金》卷十第一作:耳前上下脉,以手按之动者是也)。杨上善:足少阳脉为根在窍阴,其末上出天窗,支入耳中,出走耳前,即在窗笼之前也。以耳为身窗舍,故曰窗笼也。马莳:窗笼者,耳也,即听宫穴。张介宾:窍阴,在小趾次趾端。窗笼者,耳也。即手太阳听宫穴。黄龙祥:足少阳之本“窍阴之间”,应理解为在足小指次指之间上二寸处,相当于“临泣”穴处。⑶.足少阴之本,在内踝下上(《太素》卷十无“上”字)三寸中,标在背俞(《千金》卷十九无“背俞”两字)与舌下两脉也。杨上善:足少阴脉起小趾下,斜起趋足心,至内踝下二寸为根也。末在背第四椎两箱一寸半肾俞,及循喉咙,挟舌本也。马莳:足少阴肾经之本,在内踝下上三寸中,即交信穴,其标在于背,肾俞穴与舌下两脉,据《根结篇》当是廉泉穴也。张介宾:内踝下上三寸中,踝下一寸照海也。踝上二寸复溜、交信也。皆足少阴之本。背俞,肾俞也。舌下两脉,廉泉也。皆足少阴之标。按:土家医学脉诊中有:“子时脉”(舌根脉)就是以号舌根处动脉为主。⑷.足厥阴之本,在行间上五寸所,标在背俞也。杨上善:足厥阴脉起于大趾聚毛之上,行大趾歧内行间上五寸之中为根也,末在背第九椎两箱一寸半,肝俞也。马莳:足厥阴肝经之本,在行间上五寸所;疑是中封穴,标在背之肝俞穴。张介宾:行间上五寸所,当是中封穴。背俞即肝俞。按:背俞处无脉动,不能用于脉诊。考道教医学脉诊中有“青龙脉”诊断肝经脉。部位:“期门穴”于乳下第二三肋间,接近剑突部之交叉缝中。另外三部九候脉法中,足厥阴肝经的诊脉部位有两处,一是太冲穴处,似应为“本”脉。另一处为五里穴处,似应为“标”脉。⑸.足阳明之本,在厉兑(《千金》后有:足趺上大指间上三寸骨解中也。同会于手太阴),标在人迎颊挟(《太素》卷十下有“上下”二字。《甲乙经》卷二第四“颊挟”作“上颊”。)颃颡也。杨上善:足阳明之为根厉兑,其末上至人迎颊下也。马莳:足阳明胃经之本在厉兑,标在人迎颊挟颃颡也。张介宾:厉兑,在足次趾端。人迎,在颊下,挟结喉旁也黄龙祥:《千金要方》注为大指间上趺阳脉处,非常正确。按:道家医学脉诊中,胃经脉诊部位为冲阳穴,另外也诊“人迎脉”,位置在结喉两旁人迎穴处,用其候上下气血盈亏。⑹.足太阴之本,在中封前上(《甲乙经》卷二第四无“上”字)四寸之中,标在背俞与舌本也。杨上善:足太阴脉出足大趾端内侧,行于内踝下微前商丘,上于内踝,近于中封,中封虽是厥阴所行,太阴为根,此中封之前四寸之中也。末在背第十一椎两箱一寸半脾俞及连舌本散在舌下也。马莳:足太阴脾经之本,在中封前上四寸之中,疑是三阴交穴,标在背之脾俞与舌本廉泉穴也。张介宾:中封,足厥阴经穴。前上四寸之中,当是三阴交也。背俞,即脾俞也。舌本,舌根也。按:根据《脉书》、《素问·三部九候》记载,古人诊断足太阴脾经采用一种特殊的诊络法,即于内踝上廉以手指轻叩此处“大脉”,而于其上方感觉脉的波动情况以诊病。⑺.手太阳之本,在外踝之后,标在命门之上一寸(《太素》卷十“一寸”作“三寸”。《千金》卷十三同,并且“寸”字下有“命门者,在心上一寸”八个字)也。杨上善:手太阳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外腕之后为根也。手腕之处,当大指者为内腕,当小指者为外腕也。其末在目上三寸也。马莳:手太阳小肠经之本,在手外腕之后(疑养老穴),标在命门之上一寸。张介宾:手外腕之后,当是养老穴也。命门之上一寸,当是睛明穴上一寸,盖睛明穴为手足太阳之会也。⑻.手少阳之本,在小指次指之间上二寸(《甲乙经》卷二第四作“三寸”),标在耳后上角下外眦也。杨上善:手少阳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两指间上二寸之中为根也。末在耳后完骨、枕下,发际上,出耳上角,下至外眦也。马莳:手少阳三焦经之本,在手小指之四指间上二寸液门穴,标在耳后之上角丝竹空。张介宾:手少阳之本,在小指次指之间上二寸当是液门穴。标在耳后上角,当是角孙穴。下外眦,当是丝竹空也。黄龙祥:《千金要方》引《脉经》之文也明确谓“少阳穴”在“在手上第二指间去本节后一寸动脉”,《明堂经》所载位于“手小指次指本节后”之中渚穴主治症中确有手少阳经“是动”病,可见此处在古代确用于诊脉部位,可能在正常情况下,在此处不易触及脉动,而在某些病理情况下出现跳动。⑼.手阳明之本,在肘骨中,上至别阳,标在颜下合钳上也。杨上善:手阳明脉起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至肘外廉骨中,上至背(月需)。背(月需)手阳明络,名曰别阳,以下至肘骨中,为手阳明本也。末在颊下一寸,人迎后;扶突上,名为钳。钳,颈铁也,当此铁处,名为钳上。马莳:手阳朋大肠经之本,在肘骨中,当是曲池穴,上至别阳,标在颜下,合于钳上,疑是胃经头维穴。张介宾:肘骨中,当是曲池穴也。别阳义未详。阳明上挟鼻孔,故标在颜下。颜,额庭也;钳上,即《根结篇》钳耳之义,谓脉由足阳明大迎之次,挟耳之两旁也。黄龙祥:手阳明之本“在肘骨中上至别阳”中之“别阳”,在《明堂经》中共有两处,一为“阳池”穴,一为“阳交”穴处,这里只能理解为近阳池穴处。如是则“肘骨”应作“歧骨”,手大指次指歧骨间至腕中正是手阳明脉口处。按:土家医学脉诊法中有“虎脉”位于虎口后一寸,紧靠合谷穴处。是生死之脉。有脉者,即使重病可治;无脉者,即使病情暂时较轻,也为不治之症。⑽.手太阴之本,在寸口之中(《千金》卷十七第一此后有“掌后两筋间二寸中),标在腋内动也。杨上善:手太阴脉出大指次指之端,上至寸口为根也。末在腋下,天府动脉也。马莳:手太阴肺经之本,在寸口之中,即太渊穴,标在腋内动脉,即中府穴。张介宾:寸口之中,太渊穴也。腋内动脉,天府穴也。⑾.手少阴之本,在锐骨之端,标在背俞也。杨上善:手少阴脉出于手小指之端,上至腕后锐骨之端,神门穴为根也。末在背第五椎下两旁一寸半心俞。问曰:少阴无俞,何以此中有俞?答曰:少阴无俞,谓无五行五输,不言无背俞也,故此中有背俞也。若依《明堂》少阴有五输如别所解也。马莳:手少阴心经之本,在锐骨之端,即神门穴,标在背之心俞穴。张介宾:锐骨之端,神门穴也。背俞,心俞也。⑿.手心主之本,在掌后两筋之间二寸中,标在腋下下三寸也。杨上善:手心主脉,出中指之端,上行至于掌后两筋之间,间使上下二寸之中为根也。末在腋下三寸天池也。马莳:手心主即手厥阴,心包络经之本,在掌后两筋之间,即内关穴,标在腋下三寸,即天池穴。张介宾:掌后两筋间二寸中内关也,腋下三寸天池也。按:道家医学中手厥阴心包经的脉诊点位于:天河穴(由外劳宫循歧缝上行至手腕关陷中有脉处)有网友问:整理这些失传的古“遍诊脉法”对于临床有什么意义?我的回答如下:“遍诊脉法”对于提高我们临床“辨证”的准确性有非常大的帮助。现随便举2例我的临床医案说明:例1:李姓男。25岁。冬日发病“风团”,全身红肿痒,此起彼伏,需不断用手抓挠,夜不能寐。西医服用“扑尔敏”“开瑞坦”“强的松”等药效果不明显。医院,开“桂枝防风”等祛风散寒之药无效。查舌:无异常。寸口脉:略浮滑。大小便正常。思之无良策,后诊三部九候,查太溪动脉滑大,诊断为“相火亢盛,不得敛藏,足少阳右降不及而生风”,询之,患者述:“平日性欲亢进,夜夜纵欲”。开药方“白芍,乌梅,生牡蛎,白蒺藜,白鲜皮”等清敛相火,降胆经息内风之药,服过三日,渐趋平复。例2:中老年女性。春夏发病“三叉神经痛”,右半边脸部疼痛连及右目,痛不可忍,西药“布洛芬”等药效果不明显。医院,开“黄芩,蜈蚣,全蝎,石膏”等息风清热之药无效。查舌:暗红,苔厚。寸口脉:滑大有力,太溪脉,趺阳脉略小,头部太阳动脉,大迎动脉无异常,唯独“耳门”穴处动脉搏指有力,诊为“少阳经气血上逆,降之不及”。开药:重用白芍降少阳经,稍佐通络活血之药。一周后渐趋平复。“遍诊脉法”对于提高我们临床“辨证”的准确性在《内经》中还有许多具体记载,会在后文中详细论述。2.《内经》中其它篇章记载关于“标本脉法”部位的考证:由于《内经》是不同时代,不同流派医学典籍的文献汇总,所以对于“标本脉法”部位记载并不统一。现整理如下:⑴.颈侧之动脉人迎。人迎,足阳明也,在婴筋之前。婴筋之后,手阳明也,名曰扶突。次脉,足少阳脉(《太素·寒热杂说》卷二十六作“手少阳”)也,名曰天牖。次脉,足太阳也,名曰天柱。腋下动脉,臂太阴也,名曰天府。(《灵枢·寒热病第二十一》)⑵.缺盆之中,任脉也,名曰天突,一。次任脉侧之动脉,足阳明也,名曰人迎,二。次脉手阳明也,名曰扶突,三。次脉手太阳也,名曰天窗,四。次脉足少阳也,名曰天容,五。次脉手少阳也,名曰天牖,六。次脉足太阳也,名曰天柱,七。次脉颈中央之脉,督脉也,名曰风府。腋内动脉,手太阴也,名曰天府。腋下三寸,手心主也,名曰天池。(《灵枢·本输第二》)⑶.足阳明挟喉之动脉也,其腧在膺中。手阳明次在其腧外,下至曲颊一寸。手太阳当曲颊。足少阳在耳下曲颊之后。手少阳出耳后,上加完骨之上。足太阳挟项大筋之中发际。阴尺动脉在五里,五腧之禁也。(《灵枢·本输第二》)⑷.足太阳根于至阴,溜于京骨,注于昆仑,入于天柱、飞扬也。足少阳根于窍阴,溜于丘墟,注于阳辅,入于天容、光明也。足阳明根于厉兑,溜于冲阳,注于下陵,入于人迎、丰隆也。手太阳根于少泽,溜于阳谷,注于少海,入于天窗、支正也。手少阳根于关冲,溜于阳池,注于支沟,入于天牖、外关也。手阳明根于商阳,溜于合谷,注于阳溪,入于扶突、偏历也。此所谓十二经者,盛络皆当取之。(《灵枢·根结第五》)注:此上四个条文中的“人迎”“扶突”“天牖”“天柱”“天府”“天池”根据杨上善《太素·经脉标本》注及王冰《素问·病能论》注,这些都是诊脉部位,也曾是经脉“标”的部位,这些部位均以“天”字命名(人迎又名“天五会”,亦有“天”字),很可能曾作为三部脉诊法的“天”部。其中“天府”、“天池”、“天五会”三脉在《卫气》篇中仍为相应经脉之标,没有变化。直至明末施沛《经穴指掌图》中仍将《灵枢·本输》所载之经脉之标直称作“动脉”。以上这些“标”脉的确立,仍主要来自古人的针灸临床诊疗实践经验的总结,例如古人发现当出现“目如脱,项如拔,头眩痛,癫疾”等症时;足太阳外踝后下方的脉动处(相当于昆仑穴处)可出现异常跳动,直接于该脉口处刺或灸可以有效地治疗上述病症;另一方面在项部“天柱”脉同样可诊疗“目如脱,项似拔,头痛重,癫疾”等症,经过反复大量的诊疗实践,古人逐渐明确了标本脉动的理论。后来通过同样的方法,又在头面部附近发现与足太阳脉口相联系的脉,形成新的标本联系。故杨上善将项部“天柱”脉及头面部“两络命门脉”均作为足太阳之“标”。后来头面部诊脉处被用于三部脉法之“上”部,并与手足部阳脉脉口“本”脉相联系,而颈项部仅保留了足阳明“人迎”脉用于脉诊,《卫气》篇中足阳明之标仍保留了这个部位。据此可推知:手足阳经的“标”部位经历了一个由颈项部向头面部延伸的演变过程。3.总结:根据上述考证,现总结标本脉法诊脉部位如下:⑴.足太阳:本脉:昆仑穴附近标脉:①天柱穴附近②睛明穴附近⑵.足少阳:本脉:临泣穴附近标脉:①天容穴附近②耳门穴附近⑶.足阳明:本脉:冲阳穴附近标脉:①人迎穴附近⑷.足少阴:本脉:太溪穴附近标脉:①廉泉穴附近⑸.足厥阴:本脉:①太冲穴附近②五里穴附近标脉:期门穴附近(太素记载:足厥阴之本,在行间上五寸处所。马莳疑为中封穴。)(足厥阴之本,在行间上三寸处。)⑹.足太阴:本脉:①三阴交穴附近②箕门穴附近标脉:(无)⑺.手太阳:本脉:养老穴附近标脉:①天窗穴附近⑻.手少阳:本脉:中渚穴附近标脉:①天牖穴附近②瞳子髎穴附近⑼.手阳明:本脉:合谷穴附近标脉:①扶突穴附近②大迎穴附近⑽.手少阴:本脉:神门穴附近标脉:①极泉穴附近⑾.手厥阴:本脉:内关穴附近标脉:①天池穴附近⑿.手太阴:本脉:太渊穴附近标脉:①天府穴附近(按:足厥阴本脉应为“五里穴附近”,但由于靠近会阴部,对女子诊断不便,所以女子一般诊太冲穴附近。但一些医家诊太冲穴无脉动,我临床验证也很难号出脉动,不知是方法不对,还是此诊脉点是在特定时间,或者特定病种才能诊出脉动。有哪位朋友知晓,请赐教。另外《内经》中记载足厥阴标脉是背俞穴,无脉动,考周潜川先生丹道脉法记载:足厥阴诊两侧期门穴。其穴位于乳下第二三肋间,接近剑突部之交叉缝中,与针灸上之期门穴部位不同。诊法:用离经指平贴如是部位,由外向内推以候动脉。所主:正常人左脉大于右。右动极微。患肝炎、黄疸、肝郁等右脉亦跳甚,或左右相等,甚或大于左。脉见分散呈两边者,主暴死,曾见于肝昏迷及肝硬化大出血患者。肝阳上亢或不舒者,期门穴痛。气功偏差呈青龙白虎之争战者,曾见右期门脉上冲至乳房内侧。

标本脉法的诊断内容和应用

遍诊脉法秉承了中医在其本源时期的特色,那就是“朴素,简单,实用,密切贴合临床”,用四个字可以形容,那就是“大道至简”。此脉法虽然诊脉的部位多,但诊察的脉象却很简单实用和易于辨别。此脉法在临床诊脉时,只需要分辨几个基本的脉象就可以:“浮沉迟数粗细强弱”,这些基本的脉象非常简单和容易辨别,不会出现甲医生辩为浮脉,而乙医生辩为沉脉的情况。因此是符合临床实际的,例如诊趺阳脉细弱,则可以非常明确的断定足阳明胃经虚弱,如果用独取寸口脉法,我们需要辨别怎样的脉象才能明确的断定呢?相反,独取寸口取代遍诊脉法,这一变化从形式上看是变简单了,但实质上却变复杂了:由实在变为虚玄。由于独取一处脉而诊周身之病,需要诊查的脉象变化内容必然是越来越复杂,古脉法所言脉象,只十余种,后人则增为二十四种,《脉经》更增至二十七种,且有更增二种为二十九脉者。最后变成“在心易了,指下难明”,三人诊一脉,甲曰弦、乙曰细、丙曰紧,其可操作性越来越差,结果成了“医者,意也”的重要注脚。有过临床经验的网友可以知道,由于脉象都是比较形象的描述,比如“如循竹竿,如循鸟羽,如羹上肥……”,在临床实际中是非常难把握的,一个脉象找5个不同的医生可能会辩出5种不同的脉象,因为没有一个统一的客观标准。在寸口一根血管上分辨24种脉象难道就是简单?难道就是不繁琐?脉诊书上写的都是头头是道,天花乱坠,可是临床应用起来却是一笔糊涂账,有几个能应用到临床?有几个能经得起临床检验?都是从理论到理论的教条,都是闭门造车故弄玄虚的结果。即使我们花了大力气分辨出了24脉,可实际的意义呢?我们能准确断定是哪条经络,哪条脏腑出了毛病么?有几个肾炎病人是在尺脉上有特异性表现?有几个肝炎病人是在左关脉有特异性表现?独取寸口,五脏六腑分配左右三部,符合临床实际么?由于独取寸口脉法的严重脱离临床,现代许多医家则几乎干脆放弃了脉诊,号脉成了中医的一个幌子,脉诊成了中医最大一笔糊涂账,医院看一下,那些专家教授们有几个是在认真诊脉?有几个不是拿号脉当做一个幌子?又有几个是凭脉辨证?结果可以用“中医武将”先生的一句经典名言概况:“现在只有傻子看病才靠号脉的知道不”。最后举一病例结束题外话:徐姓男,27岁,患慢性咽炎多年,久服清热利咽中药,效果不明显,刻下:咽喉痛,咽干,异物感明显。查咽喉暗红,扁桃体微肿,舌苔薄,舌色暗红,寸口脉略沉缓。后查“太溪脉”独细弱,辨为足少阴经虚寒,询之患者果述“平日性功能不佳,多有阳痿早泄”。因患者久服中药,见药则欲呕,不愿再服中药,则嘱:用艾条温和灸太溪穴,每日2此,每次45分钟。后3日,症状缓解明显,瞩继续灸半个月以巩固疗效。(二)标本脉法的诊断内容和诊断应用:1.诊断方法和内容:标本脉诊法所诊察之内容主要包含三项:①根据某一条经脉上下标本诊脉部位“脉搏的异常跳动(坚实与陷空,意思就是强与弱,有力与无力)”来诊断此条经脉的虚与实。②根据上下标本诊脉部位“皮肤温度之寒热”来诊断此条经脉的虚与实。③根据上下标本诊脉部位“络脉的形状和颜色”诊断此条经脉的虚与实。健康之人首先在各条经络上下标本诊脉部位不会出现脉搏的异常跳动,而且标脉和本脉的脉动也是上下统一,不会出现标实本虚(上盛下虚)或本实标虚(下盛上虚)。其次健康之人上下标本诊脉部位的皮肤温度不会出现异常的寒热改变。最后健康之人上下标本诊脉部位络脉不会出现异常的颜色形状改变。如果病人出现下部“本”脉虚(其脉象或陷下,或细小,或不动)则会出现四肢寒、厥逆;下部“本”脉实(其脉象或坚实,或滑,或大动)则会出现足部烦热。如果病人出现上部“标”脉虚则会出现头眩,上部“标”脉盛则会出现头热痛、癫狂痫等病症。如果病人一条经络下部“本”脉实与上部“标”脉虚同时出现,则表明此条经络的气血上逆,称为“厥逆”。异常脉象出现于哪条经脉,就可以明确的诊断出疾病所出的根源所在,并可以根据异常脉象的坚实与陷空,准确的断定出疾病病机的寒热虚实。另外在上述标本诊脉部位中,有些部位健康之人触摸不到脉搏,有病之人才能诊查出脉动。例如彝族医学切脉部位中就有诊“间使”脉(手厥阴心包经的“本”脉),彝医认为,若人的五脏发生了病变,或已肿大,内关穴部位的脉就会跳甚,且有摆动态(《中国传统医药概览》)。⑴健康之人的标本脉象表现:所谓平人者不病,不病者,脉口人迎应四时也,上下相应而俱往来也,六经之脉不结动也,本末寒温之相守司也,形肉血气必相称也,是谓平人。(《灵枢·终始第九》)按:“六经之脉不结动”是指手足六经“标本”部位的脉动不出现“结代”等异常脉象,而且正常情况下诊察不到脉动的部位也不会出现“不动而动”的异常情况。“本末寒温之相守司”是指手足六经“标本”部位的皮肤温度相一致,不会出现“本寒标热”或者“本热标寒”等异常情况。⑵标本脉象出现异常的原因:①是故百病之始生也[12],必先于皮毛,邪中之则腠理开,开则入客于络脉,留而不去,传入于经,留而不去,传入于府,廪于肠胃。邪之始入于皮毛也,淅然起毫毛,开腠理;其入于络也,则络脉盛色变;其入客于经也,则感虚乃陷下。(《素问·皮部论篇第五十六》)②帝曰:风雨之伤人奈何?岐伯曰:风雨之伤人也,先客于皮肤,传入于孙脉,孙脉满则传入于络脉,络脉满则输于大经脉,血气与邪并客于分腠之间,其脉坚大,故曰实。(《素问·调经论篇第六十二》)③脉之卒然动者,皆邪气居之,留于本末;不寒则热,不坚则陷且空,不与众同,是以知其何脉之动也。(《灵枢·经脉第十》)按:综合以上三条可知,标本脉象出现异常的一部分原因为“风寒”等外邪的入侵,导致“标本”部位皮肤温度的异常寒热改变,与“坚实与陷空”等异常脉象的改变。⑶标本脉象出现异常的表现:①凡候此者,下虚则厥,下盛则热,上虚则眩,上盛则热痛。故实者,绝而止之,虚者,引而起之。(《灵枢·卫气第五十二》)按:“下虚”、“下盛”是指下部“本”脉虚与盛,“上虚”、“上盛”是指上部“标”脉虚与盛。“绝而止之”是指对于下盛之脉用针灸泻法。“引而起之”是指对于上虚之脉用针灸补法。②行于间使,间使之道,两筋之间,三寸之中也,有过则至,无过则止,为经。(《灵枢·本输第二》)按:此条文中的“间使”靠近“内关穴”,为手厥阴心包经的“本”脉部位。此处不能触及脉动,即使在剧烈运动之后同样如此。“有过则至,无过则止”,意为:健康之人触摸不到脉搏,有病之人才能诊查出脉动。⑷标本脉诊的诊断意义:①能别阴阳十二经者,知病之所生。候虚实之所在者,能得病之高下。知六府之气街者,能知解结契绍于门户。能知虚实坚软者,知补泻之所在。能知六经标本者,可以无惑于天下。(《灵枢·卫气第五十二》)②黄帝曰:持针纵舍奈何?岐伯曰:必先明知十二经脉之本末,皮肤之寒热,脉之盛衰滑涩,其脉滑而盛者,病日进,虚而细者,久以持,大以涩者,为痛痹,阴阳如一者,病难治,其本末尚热者,病尚在,其热已衰者,其病亦去矣。(《灵枢·邪客第七十一》)按:通过以上两条可知,“标本”脉法是直接关系到诊断是否准确的关键所在,也是判断疾病是否痊愈的重要指标,也是在治疗上用补法,还是用泻法的客观依据。2.标本脉法的具体诊断应用:⑴诊断六腑疾病:①面热者足阳明病,鱼络血者手阳明病,两跗之上脉竖(《太素·腑病合输》卷十一、《甲乙经》卷四第二作“坚若”。)陷者足阳明病,此胃脉也。按:面部、足背跗阳脉处正是足阳明之“标”、“本”脉位,根据标本脉处寒热及脉象之坚实与虚陷以诊足阳明疾病。“鱼络血”为手阳明“本”脉处的络脉,通过此处络脉颜色来诊察手阳明疾病。②小肠病者,小腹痛,腰脊控睾而痛,时窘之后,当耳前热。若寒甚,若独肩上热甚,及手小指次指之间热,若脉陷者,此其候也,手太阳病也,取之巨虚下廉。按:此条文中的“耳前或热,或寒”或“肩上热”或“小指次指间热”,都是指手太阳小肠经“标本”部位皮肤的异常寒热。值得注意的是,手太阳经病的诊察部位有三处:其中“耳前”与“手小指次指间”实为手少阳之标本,据黄龙祥先生的考证,这种错位现象并非仅此一例,在《内经》中可见到多处手少阳之脉与手太阳之脉相混之例,甚至“手少阳之筋”与“手太阳之筋”也有相互错位的现象。而“肩上”,《太素·腑病合输》卷十一作“眉上”,与手太阳之“标”部位同。③膀胱病者,小腹偏肿而痛,以手按之,即欲小便而不得,肩上热若脉陷,及足小指外廉及胫踝后皆热若脉陷,取委中央。按:“肩上”,《太素·腑病合输》卷十一作“眉上”;若原文作“眉上”,则为足太阳经“标”脉部位。“足小指外廉及胫踝后”恰好为膀胱经“本”脉部位。④胆病者,善太息,口苦,呕宿汁,心下澹澹,恐人将捕之,嗌中吤吤然,数唾,(《太素·腑病合输》卷十一有“候”字)在足少阳之本末,亦视其脉之陷下者灸之,其寒热者取阳陵泉。(《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第四》)按:此条明确指出“候在足少阳之本末”,也就是在足少阳标本部位进行脉诊。“其寒热者”也指标本部位皮肤之寒热。⑵诊断妊娠水气:①颈脉动喘疾欬,曰水。妇人手少阴脉动甚者,妊子也。(《素问·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按:颈脉动为人迎穴处的脉动(为足阳明标脉),如果此处脉大动,主水。此种情况见于现代医学的右心衰水肿病人。②女子手少阴脉动甚者妊子。(《灵枢·论疾诊尺第七十四》)按:此处手少阴脉动就是手腕神门穴处脉动(为手少阴本脉),正常健康之人诊察不到脉动,当妇女妊娠怀孕时脉动比较明显。⑶诊断八贼邪风:风从西北方来,名曰折风,其伤人也,内舍于小肠,外在于手太阳脉,脉绝则溢,脉闭则结不通,善暴死。(《灵枢·九宫八风第七十七》)按:手太阳本脉养老穴部位,健康人诊察不到脉动,当出现脉溢(脉大动),或脉结(脉结代)的情况,可以诊断为外伤八贼邪风,导致脉绝或脉闭,善暴死。⑷诊断龋齿疼痛:诊龋齿痛,按其阳之(《脉经》卷五第四后有“脉”字)来,有过者独热,在左左热,在右右热,在上上热,在下下热。(《灵枢·论疾诊尺第七十四》)按:此条文的含义为,诊察手足阳明标本部位皮肤的异常寒热,来诊断龋齿疼痛因于何条经脉。⑸诊断上下虚实:是以头痛巅疾,下虚上实过在足少阴、巨阳,甚则入肾。徇蒙招尤,目冥耳聋,下实上虚,过在足少阳、厥阴,甚则入肝。腹满(月真)胀,支鬲胁,下厥上冒,过在足太阴、阳明。咳嗽上气,厥在胸中,过在手阳明、太阴。心烦头痛病在鬲中,过在手巨阳、少阴。(《素问·五藏生成篇第十》)按:本条文中的“下实上虚”指本脉部位脉诊属实,而标脉部位脉诊属虚。“下虚上实”则正好相反,因虚实所在经络之不同,出现“头痛巅疾”、“眩晕耳聋”、“咳嗽上气”、“心烦头痛”等诸多不同的病症。⑹诊断六经之厥:巨阳之厥,则肿首头重,足不能行,发为眴仆;阳明之厥,则癫疾欲走呼,腹满不得卧,面赤而热,妄见而妄言;少阳之厥,则暴聋颊肿而热,胁痛,(骨行)不可以运;太阴之厥,则腹满(月真)胀,后不利,不欲食,食则呕,不得卧;少阴之厥,则口干溺赤,腹满心痛;厥阴之厥,则少腹肿痛,腹胀,泾溲不利,好卧屈膝,阴缩肿,(骨行)内热。盛则写之,虚则补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素问·厥论篇第四十五》)按:“厥”的含义为一条经络下部“本”脉实与上部“标”脉虚同时出现,称为经络“厥逆”。各条经络“厥逆”的病理表现也都不同。⑺诊断少阴之厥:内夺而厥,则为瘖俳,此肾虚也。少阴不至者,厥也。(《素问·脉解篇第四十九》)按:“少阴不至”意指足少阴“本”脉太溪穴处脉动消失,主肾虚少阴厥,出现瘖俳之证。瘖俳为舌瘖不能语,足废不能用,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延髓麻痹。现代医学对其病因还不甚清楚。⑻诊断阳厥和狂:帝曰:有病怒狂者,此病安生?岐伯曰:生于阳也,帝曰:阳何以使人狂?岐伯曰:阳气者,因暴折而难决,故善怒也,病名曰阳厥。帝曰:何以知之?岐伯曰:阳明者常动,巨阳少阳不动,不动而动大疾,此其候也。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夺其食即已。夫食入于阴,长气于阳,故夺其食即已。使之服以生铁洛为饮,夫生铁洛者,下气疾也。(《素问·病能论篇第四十六》)按:“巨阳少阳不动,不动而动大疾,此其候也”是指足太阳与足少阳“本”脉在正常情况下是诊察不到脉动的,如果出现“大动”的情况,为巨阳少阳二条经气厥逆,从而导致狂证。⑼诊断太阴厥癃:帝曰:有癃者,一日数十溲,此不足也。身热如炭,颈膺如格,人迎躁盛,喘息气逆,此有余也。太阴脉微细如发者,此不足也。其病安在?名为何病?岐伯曰:病在太阴,其盛在胃,颇在肺,病名曰厥,死不治。(《素问·奇病论篇第四十七》)按:人迎为足阳明胃经的“标”脉,人迎躁盛主阳明胃气盛,所以身热如炭。手太阴微细如发主太阴肺气虚,所以癃闭喘逆。⑽诊断痹风疝积:厥阴有余,病阴痹;不足病生热痹;滑则病狐疝风;濇则病少腹积气。少阴有余,病皮痹隐轸;不足病肺痹;滑则病肺风疝;濇则病积溲血。太阴有余,病肉痹寒中;不足病脾痹;滑则病脾风疝;濇则病积心腹时满。阳明有余,病脉痹,身时热;不足病心痹;滑则病心风疝;濇则病积时善惊。太阳有余,病骨痹身重;不足病肾痹;滑则病肾风疝;濇则病积时善巅疾。少阳有余,病筋痹胁满;不足病肝痹;滑则病肝风疝;濇则病积时筋急目痛。(《素问·四时刺逆从论篇第六十四》)按:此条文含义为根据十二经脉标本部位脉动的“有余、不足、滑、濇”来诊断六种不同的“痹证”、“风疝”、“积”。⑾诊断五态之人:黄帝曰:治人之五态奈何?……少阴之人,多阴少阳,小胃而大肠,六府不调,其阳明脉小,而太阳脉大,必审调之,其血易脱,其气易败也。太阳之人,多阳而少阴,必谨调之,无脱其阴,而泻其阳,阳重脱者,易狂,阴阳皆脱者,暴死不知人也。少阳之人,多阳少阴,经小而脉大,血在中而气外,实阴而虚阳,独泻其络脉,则强气脱而疾,中气不足,病不起也。阴阳和平之人,其阴阳之气和,血脉调,谨诊其阴阳,视其邪正,安容仪,审有余不足,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此所以调阴阳,别五态之人者也。(《灵枢·通天第七十二》)按:此条文含义为,通过诊察阳明、太阳、少阳脉动的大小,来诊断与治疗少阴、少阳、太阴、太阳与阴阳和平五态之人。

标本脉诊与治疗应用

1.脉诊后相应的治疗方法:对于标本脉法诊脉之后,所出现的异常脉象,《内经》中主要采用三种相对应的治疗方法:1:针2:灸3:刺络放血。对于标本诊脉部位出现“坚实洪大或滑数”的异常脉象,或出现皮肤温度异常升高,则表明此条经脉的病机实质属于“实”,治疗则采用针灸用泻法。如果标本诊脉部位出现“虚软陷空或迟涩”的异常脉象,或出现皮肤温度异常降低,表明此条经脉的病机实质属于“虚”,治疗则采用针灸用补法。如果标本诊脉部位络脉出现曲张,颜色红赤则病理属实属热,治疗则采用刺络放血。如果颜色青黑则病理属虚属寒,治疗可用温灸补法。古人对于脉诊病症的治疗,即在相应的诊脉处穴位或针或灸。现做文献分类整理如下,并做必要校勘:⑴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紧痛则取之分肉,代则取血络,具饮药,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名曰经刺。(《灵枢·禁服第四十八》)⑵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灵枢·经脉第十》)⑶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紧则先刺而后灸之,代则取血络,而后调之,陷下则徒灸之,陷下者,脉血络于中,中有着血,血寒,故宜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名曰经刺,寸口四倍者名曰内关,内关者,且大且数,死不治。必审察其本末之寒温,以验其藏府之病。(《灵枢·禁服第四十八》)⑷帝曰:扪而可得奈何?岐伯曰:视其主病之脉,坚而血及陷下者,皆可扪而得也。(《素问·举痛论篇第三十九》)⑸上实下虚,切而从之,索其结络脉,刺出其血,以见通之。(《素问·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⑹凡刺寒热者皆多血络,必间日而一取之,血尽乃止,乃调其虚实;其小而短者少气,甚者泻之则闷,闷甚则仆不得言,闷则急坐之也。(《灵枢·经脉第十》)⑺用针者,必先察其经络之实虚,切而循之,按而弹之,视其应动者,乃后取之而下之。六经调者,谓之不病,虽病,谓之自已也。一经上实下虚而不通者,此必有横络盛加于大经,令之不通,视而泻之,此所谓解结也。(《灵枢·终始第九》)⑻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气实乃热也。满而泄之者,针下寒也,气虚乃寒也。菀陈则除之者,出恶血也。邪胜则虚之者,出针勿按;徐而疾则实者,徐出针而疾按之;疾而徐则虚者,疾出针而徐按之。(《素问·针解篇第五十四》)⑼所谓气至而有效者,泻则益虚,虚者脉大如其故而不坚也,坚如其故者,适虽言故,病未去也。补则益实,实者脉大如其故而益坚也,夫如其故而不坚者,适虽言快,病未去也。故补则实,泻则虚,痛虽不随针,病必衰去。(《灵枢·终始第九》)按:上述条文中的“盛则泻之”的含义为:如果标本部位脉动“盛”则用针采用泻法。“虚则补之”的含义为:如果脉动“虚”则用针采用补法。“热则疾之”的含义为:如果标本部位皮肤温度异常升高,则针刺快出针为泻法。“寒则留之”的含义为:如果标本部位皮肤温度异常降低,则针刺久留针为补法。如果脉动“陷下”则用温灸补法。如果标本部位处的络脉出现颜色及形状异常则采用“刺络放血”,此法为祛除菀陈之恶血,以通经脉。另外对于“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的理解,是古今学者争论的焦点。古今学者对本条治则的注解,以王冰注近于正确:“不盛不虚,谓邪气未盛,真气未虚,如是则以穴俞经法、留呼多少而取之”。(《素问·厥论》)。意为采用平补平泻之法。2.标本脉诊后的具体病证治疗:⑴治疗厥逆:上寒下热,先刺其项太阳,久留之。已刺则熨项与肩胛,令热下合乃止,此所谓推而上之者也。上热下寒,视其虚脉而陷之于经络者,取之,气下乃止,此所谓引而下之者也。大热身狂而妄见妄闻妄言,视足阳明及大络取之,虚者补之,血而实者泻之,因其偃卧,居其头前,以两手四指挟按颈动脉,久持之,卷而切,推下至缺盆中,而复止如前,热去乃止,此所谓推而散之者也。(《灵枢·刺节真邪第七十五》)按:此条文中的“上寒下热”为足太阳膀胱经上部“标”脉部位皮肤温度异常降低,而下部“本”脉部位皮肤温度异常升高。其治疗是针刺“项太阳”(在天柱穴“标”脉处),久留针为补法。而“上热下寒”与此则正好相反,为经脉的厥逆,而治疗“推而散之”则是采用推拿方法,挟按“颈动脉”(足阳明经的“标”脉)推而下之,使经脉之气下行,而不上逆。⑵治疗头痛:厥头痛,面若肿起而烦心,取之足阳明太阴。厥头痛,头脉痛,心悲善泣,视头动脉反盛者,刺尽去血,后调足厥阴。厥头痛,贞贞头痛而重,泻头上五行行五,先取手少阴,后取足少阴。厥头痛,意善忘,按之不得,取头面左右动脉,后取足太阴。厥头痛,项先痛,腰脊为应,先取天柱,后取足太阳。厥头痛,头痛甚,耳前后脉涌有热,泻出其血,后取足少阳。(《灵枢·厥病第二十四》)按:此条文中“耳前后脉涌有热”为足少阳“标”脉部位皮肤温度异常升高,可以因此诊断头痛的原因为足少阳经气厥逆。治疗采用在“标”脉处刺络放血以泻实。“后取足少阳”意为放血后,再针足少阳下部“本”脉处用补法,以补虚。下不虚,上不实,使厥逆的经气得以平复。⑶治疗癫痫:癫疾始生,先不乐,头重痛,视举目赤,甚作极已,而烦心,候之于颜,取手太阳、阳明、太阴,血变而止。癫疾始作而引口啼呼喘悸者,候之手阳明、太阳,左强者攻其右,右强者攻其左,血变而止。癫疾始作先反僵,因而脊痛,候之足太阳、阳明、太阴、手太阳,血变而止。(《灵枢·癫狂第二十二》)按:癫痫的主要病机为“上盛下虚,经脉厥逆”,经脉气血的异常上逆影响脑的正常生理机能,导致癫痫。病因可以涉及到手太阳、阳明、太阴、足太阳、阳明、太阴等多条经脉。而诊断方面,“候之于颜”为在头面部经络的“标”脉部位进行脉诊,然后根据异常脉动,确诊为何条经络气血上逆。在治疗方面,因为气血上逆,所以“标”脉部位的脉动会“坚实与滑盛”,附近的络脉颜色就会变得“紫黑”,形状就会“粗大”,所以治疗采用刺络放血,以泻上部“标”脉处上逆亢盛的气血。⑷治疗五逆:阳逆头痛,胸满不得息,取之人迎。暴瘖气鞕,取扶突与舌本出血。暴聋气蒙,耳目不明,取天牖。暴挛痫眩,足不任身,取天柱。暴瘅内逆,肝肺相搏,血溢鼻口,取天府。此为天牖五部。(《灵枢·寒热病第二十一》)按:此条文中的“人迎”、“扶突”、“天牖”、“天柱”、“天府”分别为足阳明、手阳明、手少阳、手太阴、足太阳的五处“标”脉。病机为此五条经络的气血上逆,造成上盛下虚,而治疗也直接在五条经络的“标脉”脉诊处直接用针泻法,或刺络出血。⑸治疗狂乱:狂始生,先自悲也,喜忘苦怒善恐者,得之忧饥,治之取手太阴、阳明,血变而止,及取足太阴、阳明。狂始发,少卧不饥,自高贤也,自辨智也,自尊贵也,善骂詈,日夜不休,治之取手阳明、太阳、太阴、舌下少阴,视之盛者,皆取之,不盛,释之也。狂言、惊、善笑、好歌乐、妄行不休者,得之大恐,治之取手阳明、太阳、太阴。狂,目妄见、耳妄闻、善呼者,少气之所生也,治之取手太阳、太阴、阳明、足太阴、头、两顑。狂者多食,善见鬼神,善笑而不发于外者,得之有所大喜,治之取足太阴、太阳、阳明,后取手太阴、太阳、阳明。狂而新发,未应如此者,先取曲泉左右动脉,及盛者见血,有顷已,不已,以法取之,灸骨骶二十壮。(《灵枢·癫狂第二十二》)按:此条对于狂乱的治疗也是采用刺络放血的疗法,“视之盛者”是指“标”脉处的络脉隆起盛大。“血变而止”是指当放出血的颜色由紫黑色变为正常的鲜红色时,就应当停止放血。⑹治疗痹证:故刺痹者,必先切循其下之六经,视其虚实,及大络之血结而不通,及虚而脉陷空者而调之,熨而通之。其瘛坚,转引而行之。黄帝曰:善。余已得其意矣。亦得其事也。九者,经巽之理,十二经脉阴阳之病也。(《灵枢·周痹第二十七》)按:此条文中的“脉陷空”的原因是经脉虚而不通。“熨而通之”是指采用药物温熨的方法,其同艾灸一样都可以温通经脉。









































北京哪个看白癜风的医院好
北京哪家皮肤科医院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etwyh.com/zlcl/1740.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