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即使武汉的朋友们都想不到,在名校林立的江城,历史最悠久的中学居然是屹立在汉阳的武汉三中,它始建于年(康熙四十四年),由清朝汉阳府创办,初名汉阳府晴川书院,鸦片战争之后,废科举,兴学堂,晴川书院改制为“汉阳中学前堂”;民国时期,改名为晴川中学。抗战胜利后,年7月更名为“湖北省立汉阳高级中学”,简称“省阳高”,办学至今已有年,是武汉办学历史最悠久的中学了。
从的高考成绩来看,今年三中的重本率高达95.8%,这个成绩在武汉市也是排在了第四。每年分以上的人数数百人且都在递增,这也证明了三中作为百年老校,它的高分层的同学是非常优秀的。著名的钱学森班中人均.8分,相当于进入这个班就踏入名校的大门。
成绩好固然是汉阳三中一张靓丽的名片,更重要的是这里传承百年的人文情怀,对学生无比关爱的浓浓师恩,让曾在这里就读过的学生们念念难忘,一位60年代在这里就读初中的老校友对当年的班主任郑奇敏老师高尚的人品至今难以忘怀,下面就是她对那个年代的丝丝回忆:
年9月,我考进武汉市第三中学初中部,被分到初一(4)班。报名那天听说班主任老师是一位归国华侨,教生物课。我当时有点纳闷,在读小学的六年中都是教语文的老师当班主任,怎么进了中学其他任课老师也能当班主任?回家后问我的姐姐,姐姐是位小学教师,她曾在三中读过初中,后来三中办男中,她就分到第八女中学去了。她说也有其他任课老师当班主任,这很正常。
开学第一天,我见到了郑奇敏老师。他高高的个子,瘦瘦的,一双眼晴黑黑的,炯炯有神。虽然生长在马来西亚,但普通话说的也很顺畅。开学那天,郑老师讲了很多话,声音浑厚,沉稳,带有南方两广地方的语音特色,讲话时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都很丰富。如他当时讲到一句“同学们,我们要热爱祖国,要听党的话,党指向那里,我们就奔向那里!”他说完这句话后,还抬起了自已的右手,有力地指向了前方,就像前苏联电影《列宁在十月》中的列宁挥手那样,果断,有力。郑老师说话的语气和姿势给全班同学留下了深刻印象,他的这个经典动作还让同学们模仿了好长一段时间。时间虽然过去了六十年,我对郑老师当时讲话时的声情神态依然记忆犹新。
郑老师当班主任很有一套办法。能充分发挥班干部的作用,发挥辅导员的作用,共同来做好班上工作。辅导员都是在高中生中选出的优秀学生到初中班来当辅导员,为了不影响学习,经常换人。我现在还记得两个辅导员的名字,一个叫杨固夲,长得有点胖,总是面带笑容,经常给大家讲故事,知识面很宽很丰富。还有一位叫曹琳,长得很端庄,身材苗条,一双眼睛又黑又亮,新疆舞跳得特别好,当年学校周日到街头宣传表演的节目就是她编排的。
郑老师当班主任期间还有两件事让我至今难忘:
第一件事就是郑老师为了减轻学生家长的负担,冒着酷暑东奔西走为学生在暑假期间找临时工做。在他的努力下,汉阳红光模型厂答应学生去做临时工,要干的活就是把边角废料的木板分类,干一天有几角钱的收入。大家听到这个消息后都很高兴,奔走相告,因为新学期开学学费不用找父母要了,大家都很感激郑老师。开始两天我干得蛮顺利,可是到第三天,脚不小心踩到木板上的锈钉子了。当时我担心中途请假离开工地厂方要辞退,只得强忍疼痛坚持干活。下午收工后我忍着痛一走一跛回到家,也不敢对父母说,因为怕父母花钱。后来发现脚板红肿起来了,就拐弯抹角地问父亲,问他当年踩了锈钉子是怎样治好的?是不是擦的红药水?父亲很敏感的判断我的脚受了伤,问清了情况后,医院,医生检查后发现我的脚板又红又肿,伤口已感染,责怪说怎么不早点来呢?从医院回到家后,父亲要我明天不要去厂子了,休息几天。可第二天我还是悄悄去了,因为想到打了两天的工,挣的钱还抵不上一次医药费,心里觉得对不起父母。当时我走路一走一跛,干活也不利索,下午收工时厂里的人召集学生开会,说了一些减人的理由,当即减了五个人,其中就有我,被减下来的学生情绪低落,都低着头闷闷不乐走出工地。突然一位男生提议说去找郑老师,让他找厂方做工作不要减退大家。大家都同意了。找到郑老师后,他对同学们细心安慰,第二天又向厂方说了很多好话,厂方最后又把减退的学生召回厂了,几个同学的情绪马上由阴转睛,兴高采烈的情景至今难忘!
第二件让我难忘的事,就是郑老师在那困难年代送来六两粮票。事情是这样的:那几年,学校规定每星期学生都要轮流参加义务劳动,我记得那一次我们这个组是被分配打扫学校寝室门前的卫生。等到达现场后,才发现这次打扫卫生的任务还有点重,要先把寢室对面的一大堆砖搬运到学校大操场一个角里去,留着今后修补院墙用。为了抓紧时间完成任务,我带头每次都多搬一点,可是只来回往返了几趟,就累得满头大汗,筋疲力尽,要知道那个时候的砖都是实心砖,每块砖有好几斤重,本想多搬,却有点力不从心。正好这时郑老师巡视到这个组,看见我搬得很吃力,就说:“少搬一点没关系,累了就休息一下。”这时同学王兰青跑上前对郑老师说:“她早上没过早,因为粮票丢失了。”郑老师听了后马上从上衣口袋里掏出了六两粮票给我,我当时不好意思要,说:“您把粮票给我了,您的粮食指标就不夠吃了。”郑老师说:“你不必担心,我是华侨,每月粮食指标比你们高。”听了他的一席话让我感动不已……每当我回忆到这件事时,感激之情就涌上心头。
六十年弹指一挥间,师恩难忘。后来郑老师回到香港定居了,在这里祝郑奇敏老师健康长寿,好人一生平安,也祝三中越办越好,为国家输送更多的人才!
老校友刘敦谦校庆留影
转载请注明:http://www.etwyh.com/yfzs/144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