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面部疼痛 > 诊断方法 > 胸部闷痛怎么办李敏中西医和您一起了解l
当前位置: 面部疼痛 > 诊断方法 > 胸部闷痛怎么办李敏中西医和您一起了解l
七、胸痹胸痹寒凝栝当四,痰浊栝涤瘀阻府。阴虚天炙阳参右,气阴生荣滞柴胡。
1.心血瘀阻胸血府-血府逐瘀汤
2.气滞心胸胸柴胡-柴胡疏肝散
3.痰浊闭阻胸栝涤-栝蒌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
4.寒凝心脉胸栝当-栝蒌薤白桂枝汤合当归四逆散
5.气阴两虚胸生荣-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
6.心肾阴虚胸天炙-天王补心丹合炙甘草汤
7.心肾阳虚胸参右-参附汤合右归饮1.血府逐瘀汤
组方:
桃仁12红花9当归9生地9川芎4.5赤芍6牛膝9桔梗4.5柴胡3枳壳6甘草6
趣记:
桃红四物合四逆,桔升牛降治胸瘀。
方歌:
血府当归生地桃,红花枳壳膝芎绕,柴胡赤芍甘桔梗,血化下行不作痨。
通窍全凭好麝香,桃红大枣老葱姜,川芎黄酒赤芍药,表里通经第一方。
膈下逐瘀桃牡丹,赤芍乌药元胡甘,归芎灵脂红花壳,香附开郁血亦安。
少腹逐瘀芎炮姜,元胡灵脂芍茴香,蒲黄肉桂当没药,调经种子第一方。
身痛逐瘀膝地龙,香附羌秦草归芎,黄芪苍柏量加减,要紧五灵桃没红。
方义:
本方取桃红四物汤与四逆散之主要配伍,加下行之牛膝和上行之桔梗而成。方中桃仁破血行滞而润燥,红花活血祛瘀以止痛,共为君药。赤芍、川芎助君药活血祛痰;牛膝入血分,性善下行,能祛瘀血,通血脉,并引瘀血下行,使血不郁于胸中,瘀热不上扰,为臣药。生地甘寒,清热凉血,滋阴养血;合当归养血,使祛瘀不伤正;合赤芍清热凉血,以清瘀热。三者养血益阴,清热活血为佐药。桔梗、枳壳,一升一降,宽胸行气,桔梗并能载药上行;柴胡疏肝解郁,升达清阳,与桔梗、枳壳同用,尤善理气行滞,使气行则血行,亦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合而用之,使血活瘀化气行,则诸证可愈。
本证为瘀血内阻胸部,气机郁滞所致。即王清任所说“胸中血府血瘀”之证。血瘀胸中,气机阻滞,则胸痛如针刺,且痛有定处;血瘀上焦,郁遏清阳,清空失养,故头痛;胸中各大瘀,影响及胃,胃气上逆,故呃逆干呕,甚则水入即呛;瘀久化热,则内热瞀(mao)闷,入暮潮热;瘀扰心,则心悸怔忡,失眠多梦。瘀滞日久,肝失条达之性,故急躁易怒;至于唇、目、舌、脉所见,皆为瘀血征象。治宜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本方为治疗朐血瘀证代表方。以胸痛、头痛,痛有定处,舌暗红或有瘀斑,脉涩或弦紧为辨证要点。
2.柴胡疏肝散
组方:
柴胡陈皮各6香附川芎芍药枳壳各4.5甘草1.5
趣记:
陈香穷,只烧干柴。
方歌:
柴胡疏肝芍川芎,枳壳陈皮草香附,疏肝行气兼活血,胁肋疼痛立能除。
方义
方中柴胡苦辛微寒,归肝胆经,功擅条达肝气而疏郁结,为君药。香附微苦辛平,入肝经,长于疏肝行气止痛;川芎味辛气温,入肝胆经,能行气活血、开郁止痛。二药共助柴胡疏肝解郁,且有行气止痛之效,同为臣药。陈皮理气行滞而和胃,醋炒以入肝行气;枳壳行气止痛以疏理肝脾;芍药养血柔肝,缓急止痛,与柴胡相伍,养肝之体,利肝之用,且防诸辛香之品耗伤气血,俱为佐药。甘草调和药性,与白芍相合,则增缓急止痛之功,为佐使药。诸药共奏疏肝解郁,行气止痛之功。本方以四逆散易枳实为枳壳,加川芎、香附、陈皮而成,其疏肝理气作用较强。
肝主疏泄,喜条达而恶抑郁,其经脉布胁肋,循少腹。若情志不遂,木失条达,则到处肝气郁结,故见胁肋疼痛,甚则胸脘腹部胀闷;疏泄失职,则情志抑郁;久郁不解,肝失柔顺舒畅之性,则急躁易怒;肝气横逆犯胃,则见嗳气;脉弦者,亦为肝郁不舒之证。遵“木郁达之”之旨,治当疏肝解郁、行气止痛。
本方为治疗肝气郁结证之代表方,以胁肋胀痛,脉弦为辨证要点。
3a.瓜蒌薤白白酒汤
组方:
瓜蒌实24薤白12白酒适量
趣记:
瓜蒌薤白白酒煎。
方歌:
瓜蒌薤白白酒汤,胸痹胸闷痛难当,咳息短气时咳唾,难卧再加半夏良。
方义
方中以瓜蒌甘寒入肺,善于涤痰散结,理气宽胸。《本草思辨录》云:“瓜蒌实之长,在导痰浊下行,故结胸胸痹,非此不治。”薤白辛温,通阳散结,行气止痛,用为臣药。二药相配,化上焦浊痰,散胸中阴寒,宣胸中气,为治胸痹要药。佐便以辛散温通之白酒,行气活血,以增行气通阳之力。药公三味,配伍精当,共奏通阳散结,行气祛痰之功。
痹者,闭阻不通之意。本证由胸阳不振,痰阻气滞所致。诸阳聚气于胸而转行于背,胸阳不振,阳不化阴,津液不得输布,凝聚为痰,痰阻气机,故胸中闷痛,甚则胸痛彻背;痰浊阻滞,肺失宣降,故见咳唾喘息、短气;舌苔白腻,沉弦或紧,皆胸中痰浊结聚之象。是证以胸阳不振为本,痰阻气滞为标,治以通阳结,行气祛痰。
本方为治疗胸阳不振,气滞之胸痹的基础方。以胸中闷痛,喘息短气,舌苔白腻,脉弦紧为辨证要点。
附方
1.瓜蒌薤白半夏汤,瓜蒌实24薤白9半夏12白酒适量。功用通阳散结,祛痰宽胸。主治胸痹而痰浊较甚,胸痛彻背,不能安卧者。
2.枳实薤白桂枝汤(4a)枳实12厚朴12薤白9桂枝3瓜蒌24功用通阳散结,祛痰下气。主治胸痹。气结在胸,胸满而痛,甚或气从胁下上逆抢心,舌苔白腻,脉沉弦或紧。
3b.涤痰汤
江夏只服红星,人食甘竹
南星、半夏各7.5枳实茯苓各6橘红4.5石菖蒲人参各3竹茹2甘草1.5生姜5片
功用涤痰开窍。主治中风痰迷心窍证。舌强不能言,喉中痰鸣,辘辘有声,舌苔白腻,脉沉滑或沉缓。
4b.当归四逆汤
组方:
当归9桂枝9芍药9细辛3甘草6通草6大枣8牧
趣记:
肝大的同志要当心。
方歌:当归四逆芍桂枝,细辛甘枣通草施,血虚寒厥四末冷,温经通脉最相宜。
方义
本方由桂枝汤去生姜,倍大枣,加当归、通草、细辛组成。方中当归甘温,养血和血以补虚;桂枝辛温,温经散寒以通脉,共为君药。细辛温散寒,助桂枝温通血脉;白芍养血和营,助当归补益营血,均为臣药。通草通利经脉以畅血行;大枣、甘草,益气健脾,养血补虚,为佐药。重用大枣,既合归,芍以补营血,又防桂。辛燥性太过,伤及阴血。甘草兼调药而为使药之用。全方共奏温经散寒,养血通脉之效。
本证系由营血虚弱,寒凝经脉,血行不利所致。素体血虚,营血不能充盈血脉,又经脉受寒,阳气被遏不达四末,则呈手足厥寒、脉细欲绝,此厥寒仅指趾至腕踝不温,与少阴心肾阳衰,阴寒内盛之四肢厥逆有别。寒邪凝滞,血行不畅,则腰、股、腿、足、肩臂疼痛。口不渴,舌淡苔白亦为血虚有寒之象。法当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本方为治疗血虚寒厥证之常用方。以手足厥寒,舌淡苔白,脉细欲绝为辨证要点。
附方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当归12芍药9甘草6通草6桂枝9细辛3生姜12吴茱萸9大枣8牧功用温经散寒,养血通脉,和中止呕。主治血虚寒凝,手足厥冷,兼寒邪在胃,呕吐腹痛者。
5a.生脉散
组方:
人参9麦冬9五味子6
趣记:
生脉散尝参麦味
方歌:
生脉麦冬五味参,保肺清心治暑淫,气少汗多兼口渴,病危脉绝急煎斟。
方义
方用人参为君药,大补元气,并能止渴生津。臣以麦冬甘寒养阴,清热生津,且润肺止咳。人参、麦冬相伍,其益气养阴之功益著。佐以五味子之酸收,配人参则补固正气,伍麦冬则收敛阴津。三药相合,一补一润一敛,共成益气养阴。生津止渴。敛阴止汗之功。方名“生脉”者,乃补其正气以鼓动血脉,滋其阴津以充养血脉,使气阴两伤、脉气虚弱者,得以复生。故汪讱庵在《医方集解》中赞曰“人有将死脉绝者,服此能复生之。其功甚大”。
本证为感受暑热之邪,或温热病后期,伤气耗津,伤气则气短懒言、神疲乏力,自汗出。耗津则咽干口渴,舌干少苔。气虚则脉亦虚,伤阴则多有虚热,故脉来虚而兼数。杂病久咳伤肺,肺气虚则气短自汗,咳久而阴分亦伤,故见干咳少痰、口干舌燥;气阴两虚,故脉来虚弱而细,甚则“脉气欲绝’”。其病虽不一,但气阴两虚为病机则同,皆宜补气养阴生津之法治之。
至于久咳肺虚,气阴两伤证,则取本方补益肺气,滋润肺阴,并能敛肺止咳,故可一并治之。
辨证要点如下气短、乏力;咽干,舌干红,脉虚数。
5b.人参养荣汤
组成
黄芪30当归30桂心30炙甘草30陈皮30白术30人参30白芍药90熟地黄22五味子22茯苓10远志15生姜2片大枣3枚。
方歌:
人参养营即十全,除却川芎五味联,陈皮远志加姜枣,肺脾气血补方先。
方义:
人参、黄芪大补元气;当归、白芍补血养阴,四药相合,气血并补为君。
臣以白术益气健脾,熟地补血养阴。
佐以陈皮理气健脾,使补而不滞;茯苓健脾利湿,且可宁心安神;五味子敛阴止汗,益气养心;远志养心安神,肉桂温阳鼓舞气血。生姜,大枣调和脾胃;炙甘草调和诸药为使。
本方有十全大补汤之气血双补,温养脾肾之功,去掉川芎是为避免其辛散耗血之弊。另加五味子、陈皮、远志交通心肾,宁心安神,可使十全大补汤补而不滞,明显加强了安养心神之功。
临床应用以少气懒言,四肢沉滞,骨肉酸疼,心虚惊悸,饮食无味,形体瘦削为辨证要点。
6a.天王补心丹
组方
酸枣仁柏子仁当归身天门冬麦门冬各9生地12人参丹参玄参白茯苓五味子远志桔梗各5朱砂适量
趣记:
桔人天茯枣归地,丹元麦朱五柏志。
方歌:
补心丹用柏枣仁,二冬生地当归身,三参桔梗朱砂味,远志茯苓共安神。
方义
方中重用甘寒之生地,滋阴养血,清虚热为君药。天冬、麦滋阴清热,酸枣仁、柏子仁养心安神,当归补心血在,共助生地滋补血,以养心安神,俱为想药。人参补气,使气旺而阴血自生,以宁心神;五味子酸收敛阴,以养心神;茯苓、远志养心安神,交通心肾;玄参滋阴降火,以制虚火上炎;丹参养心血而活血,可使诸药补而不滞;朱砂镇心安神,兼治其标,共为佐药。桔梗为舟楫,载药上行,以使药力上入于心经,为使药。诸药相伍,共奏滋阴养血,补心安神之功。
本证由心肾两亏,阴血虚少,虚火内扰所致。阴虚血少,心失所养,故心悸失眠、神疲健忘;阴虚生内热,虚火内扰,则手足心热、虚烦、遗精、口舌生疮;舌红少苔,脉细数是阴虚内热之征。治当滋阴清热,养血安神。
本方为治疗心肾阴血亏虚,虚火上炎之常用方。以心悸失眠,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为辩证要点。
附方
1.柏子养心丸柏子仁12枸杞子9麦冬当归石菖蒲茯神各5玄参熟地各6甘草5功用养心安神,滋阴补肾。主治阴血亏虚,心肾失调之精神恍惚,惊悸怔忡,夜寐多梦,健忘盗汗,舌红少苔,脉细而数。
2.孔圣枕中丹龟甲龙骨远志菖蒲各等分。功用补肾宁心,益智安神。主治心肾不交之健忘失眠,心神不安,或头目眩晕,舌红苔薄白,脉细弦。
6b.灸甘草汤
组方:
灸甘草12生姜9桂枝9人参6生地黄20阿胶6麦冬10麻仁10大枣10牧
趣记:
“三”妈娇贵人脉低(三:草、姜、枣)
方歌:
灸甘草汤参姜桂,麦冬生地与麻仁,大枣阿胶加酒服,虚劳肺痿效如神。
方义
方中重用生地为君药,滋阴养血。臣以灸甘草益气养心;麦冬滋养心阴;桂枝温通心阳,与生地相伍,可收阴阳气血并补之效。佐以人参补中益气;阿胶滋阴养血;麻仁滋阴润燥;大枣益气养血;生姜辛温,具宣通之性,合桂枝以温通阳气,配大枣益脾胃以滋化源、调阴阳、和气血。诸药配伍,使阴血足而血脉充,阳气旺而心脉通,气血充足,阴阳调和,则悸定脉复,故本方又名“复脉汤”。用法中加酒煎服,以清洒辛热,可温通血脉,以行药势。
虚劳者,阴阳气血不足。本方滋阴养血,益气温阳,故可用治阴阳气血俱虚之虚劳肺痿。
本方在《伤寒论》中治“伤寒脉结代、心动悸”,是为气血阴阳俱虚之证。阴血虚则不能充盈血脉,加之阳气虚而不能鼓动血脉,故脉不能自续,而为结代;气血阴阳俱不足,心失所养,帮心动悸、虚羸少气。至于虚劳肺痿,亦是气血阴阳皆亏所致,二者均宜补养阴阳气血之法治之。
本方为治疗气血阴阳虚损之常用方。以虚羸少气,心动悸,脉结代为辨证要点。
附方
加减复脉汤灸甘草18干地黄18生白芍18麦冬15阿胶9麻仁9功用滋阴养血,生津润燥。主治温热病后期,邪热久羁,阴液亏虚证。症见身热面赤,口干舌燥,脉虚大,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者。
7a.参附汤
人参12附子9功用益气回阳固脱。主治阳气暴脱证。四肢厥逆,冷汗淋漓,呼吸微弱,脉微欲绝。
7b.右归丸
组方:
熟地黄24山药12山茱萸9枸杞子12菟丝子12鹿角胶12杜仲12肉桂6当归9制附子6
趣记:
独育狗兔鹿,当地要富贵。
方歌:
右归丸中地附桂,山药茱萸菟丝归,杜仲鹿胶枸杞子,益火之源此方魁。
方义:
方中附子、肉桂温壮元阳,鹿角胶温肾阳、益精血,共为君药。熟地黄、山茱萸、枸杞子、山药滋阴益肾,填精壮髓,并养肝补脾,亦取“阴中求阳”之意,共为臣药。佐以菟丝子、杜仲补肝肾,强腰膝;当归养血补肝,与补肾之品相合,共补精血。诸药合用,温壮肾阳,滋补精血。
本方原“治元阳不足,可先天禀衰,可劳伤过度,以致命门火衰,不能生土,而为脾胃虚寒……总之,真阳不足者,必神疲气,或心跳不宁,或四肢不收,或阳衰无子等证。俱宜益火之源,以培右肾之元阳,而神志自强矣。”病由命门火衰,阳气不振,故见气衰神疲、畏寒肢冷、腰膝软弱;火不生土,脾阳不运,故饮食减少,大便不实;肾主封藏,阳虚而精关不固,则为遗精滑泄、阳衰无子、小便自遗。治宜温补命门,填精益髓。
本方为治疗命门火衰证之常用方。以腰膝酸软,畏寒肢冷,神疲乏力为辨证要点。
附方
右归饮熟地9山药6枸杞子6山茱萸3甘草3肉桂3杜仲6制附子6功用温补肾阳,填精补血。主治肾阳不足证。症见气怯神疲,腹痛腰酸,手足不温,阳萎遗精,大便溏薄,小便频多,舌淡苔薄,脉来虚细者;或阴盛格阳,真寒假热之证。
武汉李敏中西医结合科诊所
庸胜堂为著名中医张胜兵所创立的国际中医传承机构,致力于国粹中医的师带徒传承,已收徒四届,弟子分布于世界各地,多名非科班中医爱好者在张老师的指导下以师承方式考取了中医类医师资格证,众多弟子参与到了《医门推敲》、《张胜兵解读温病条辨》、《攻癌救命录》等著作的编撰中来,成绩斐然,目前于湖北、北京有多个实习教育基地,众弟子在师父的带领下治病救人,著书立说,为人民的健康,为国粹中医的传承与复兴做出了应有贡献。
武汉李敏中西医结合诊所特聘庸胜堂创始人武汉张胜兵为终生中医顾问!本诊所竭诚为您服务!请长按识别李敏中西医
转载请注明:http://www.etwyh.com/zdff/131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