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少为的号怎么挂 http://baidianfeng.39.net/a_yqhg/200805/8096390.html慢性肌肉骨骼疼痛(CMP)是指发生在肌肉、骨骼、关节、肌腱或软组织等部位超过3个月的疼痛。依据WHO年发布的最新国际疾病分类(ICD-11),其包含了原发性和继发性CMP1。CMP作为骨科最常见的疾病,严重影响患者机体功能和生活质量,导致患者不能独立生活、步行困难、无法做家务、感到无助和沮丧、甚至睡眠不足或难以入睡2。
慢性肌肉疼痛的疾病负担
处理骨骼肌肉系统疾病是临床医生的日常重要任务。有些患者可逐渐痊愈,而相当数量的慢性疼痛、功能受限的患者可造成明显的医疗和社会负担。
北京市朝阳区在年的慢性疼痛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n=)显示,社区人群中慢性疼痛总体患病率为52.99%,女性多于男性3。
近年来慢性骨骼肌肉疼痛随着老龄化的加速越来越普遍。一项国外的meta分析显示,老年人的骨骼肌肉系统疼痛十分普遍,其中腰/背痛和骨关节炎/骨质疏松疼痛报道最多分别达到29%和17%,类风湿关节炎(RA)疼痛(8%),踝/脚痛(8%),膝关节疼痛(6%),髋关节或肩部疼痛(均5%),手或肘部疼痛(均3%)4?
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BD是WHO组织的全球疾病和损伤致残情况阶段性报告。中国GBD子项目的报告指出,中国人前10大致残疾病中有3个是慢性骨骼肌肉系统疾病分别是下腰痛、颈痛和其他骨骼肌肉系统疾病5。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因慢性骨骼肌肉疼痛而就诊的人会越来越多。但是目前对慢性肌肉骨骼疼痛的致残危害并未明显改善,因此治疗慢性肌肉骨骼疼痛需引起大家的警觉。
从病理角度理解和治疗慢性肌肉骨骼疼痛
慢性肌肉骨骼疼痛与急性损伤疼痛机制不同,前者有持续的炎症参与、骨骼结构的改变更重要的是继发的神经病理性疼痛因素。
神经病理性疼痛常由多种机制引起,包括外周敏化、中枢敏化、下行抑制系统的失能、脊髓小胶质细胞的活化、离子通道改变等6。
周围神经损伤可以诱发神经系统离子通道(如钠、钙和钾离子通道)发生改变,导致神经对传导信号表达异常,引起慢性疼痛。
周围神经损伤后诱发炎症并启动修复过程,导致神经超兴奋状态称为外周敏化。在大多数病人中,敏化随着损伤愈合和炎症的消退而消失,当持续伤害或疾病的反复刺激导致伤害持续时,初级传入神经元的超兴奋性变化可能会持久。中枢神经系统伤害性神经元对传入的反应增强称为中枢敏化。经过反复或足够强烈的刺激,脊髓和脊髓上区域的伤害性通路可对随后的刺激变得敏感7。
在治疗慢性肌肉骨骼疼痛方面应该积极治疗原发病症,例如轻中度骨关节炎注射玻璃酸钠,补充阿法骨化醇治疗骨质疏松等。治疗慢性肌肉骨骼疼痛需符合疾病整体治疗理念,即药物需要针对离子通道改变也可以治疗外周敏化和中枢敏化如草乌甲素。
草乌甲素可以抑制持续异常放电的钠离子通道,从根本上解决离子通道异常的问题。另外,草乌甲素还可以通过:抑制外周疼痛感受器,减少疼痛感受;刺激强啡肽A在脊髓小胶质细胞表达,抑制疼痛信息向邻近的神经元扩散,从而抑制外周敏化,降低患者对疼痛的敏感度;拮抗脑内5-羟色胺,抑制PGE2释放,从而解除对β-内啡肽抑制,从而抑制中枢敏化,提高神经中枢对疼痛的调控作用,减轻疼痛8,9。
草乌甲素治疗慢性肌肉骨骼疼痛背后故事
草乌甲素是提取自产于云南的滇西杜拉的化合物。年,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唐希灿院士证实草乌甲素具有明显镇痛、抗炎作用。由刘延青教授主持的临床研究中纳入临床常见慢性疼痛病例例,VAS评分≥5分。其中A组为关节及软组织疼痛,B组为颈肩腿疼痛患者。两组患者在服用草乌甲素前3天停止服用所有非甾体抗炎镇痛药、阿片类制剂等其他镇痛药,验证草乌甲素对临床常见疼痛的疗效。结果显示草乌甲素有效控制各种慢性疼痛,并且在治疗第二周可以发生明显改善10。
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发现,草乌甲素不仅有明显的镇痛效果在安全性方面也是令人安心。对来源于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9—年的草乌甲素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按MedDAR系统进行数据清理及标准化。对纳入报告所涉及的患者一般情况、用药情况、ADR报告情况等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其中有例不良反应报告,例单独用药,例合并用药。ADE报告中的不良事件类型与说明书一致,在说明书规定的适应证及用法用量下有较好的安全性11。
药物是慢性肌肉骨骼疼痛治疗的基石。草乌甲素是医生帮助患者摆脱慢性肌肉骨骼疼痛阴霾的重要武器,可以有效缓解临床常见慢性疼痛,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中国医师协会疼痛科医师分会.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4(12).
2.BreivikHarald,etal.EurJPain,6,10:-.
3.郑天源等.中国疼痛医学杂志.;16(6):-.
4.FejerR,RuheA.ChiroprManTherap.;20(1):31.
5.GonghuanYang,etal.Lancet;:–.
6.FlorianT,etEuropeanNeuropsychopharmacology.::1-11.
7.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诊疗中国专家共识.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6(5):-28.
8.杨杏林等.世界临床药物.;43(2):80-3.
9.张轩等.慢性病学杂志.;17(11):-3.
10.刘延青等.中国疼痛学杂志.;17(5):-.
11.杜毅等.中国药物经济学.;14(7):31-35.
END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etwyh.com/zdff/132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