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手足口病,日常多多预防提前做好攻略,


湖南白癜风医院 https://m.39.net/pf/a_10150893.html

手足口病作为一种常见传染病

从4月份开始,4-7月份是高发期

多发于5岁以下儿童

这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具有很强的传染性

对于手足口病,您了解多少

如何帮家中宝宝做好预防

别急,干货全在这儿啦

马上往下看

什么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儿童常见传染病,其潜伏期多为2-10天,以发热和手、口腔、足部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

好发年龄在6月龄—5岁内的儿童,尤其在3岁内更为常见。人对肠道病毒普遍易感,不同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当然较大的儿童和成人也有可能感染,有时会出现一人得病全家感染。

手足口病全年皆可发病,南方以春夏为高峰期,该传染病可能和肠道病毒喜欢湿热环境有关。

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有哪些?

手足口病的传染性很强,传播途径多种多样,想要做到预防,就得先了解该病的传播途径:

接触或饮用被病毒污染的食物或水。

接触患病孩子的唾液、疱疹液或粪便。

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经飞沫传播。

接触被污染的玩具、奶瓶、手等。

感染手足口病的症状有哪些?

?留意观察?有这几个症状可能已感染手足口病

一般症状较轻,多数患儿一周左右便可自愈。

手足口病可能会出现如下症状:

发热

大部分最高体温不超过38.3℃;

口腔黏膜疹

舌头及口腔黏膜出现小米大小的疹子或水疱,周围有红晕;

手足疹

手、足等部位出现凸起的斑丘疹或疱疹,不痒,斑丘疹在5天左右由红变暗,然后消退;疱疹呈圆形或椭圆形扁平凸起,内有浑浊液体,如黄豆大小不等,一般不痛不痒,愈后不留痕迹;

大水疱疹

某些患者因肠道病毒导致的手足口病皮疹可表现为大水疱样,伴疼痛和痒感,且不限于手、足、口部位,还可出现在身体的躯干、臀及小腿等处;

脱甲

部分CV-A6感染的手足口病例在病后2~4周有脱甲的症状,新甲于1~2月后长出;

中枢神经系统损害

只有少数手足口病例可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损害,但出现此损害的病例,病情凶险,若不及时治疗,很可能愈后不良。手足口病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高危因素包括年龄小于3岁、病程小于3天、肠道病毒EV-A71感染。

手足口病的发展阶段有哪些?

01

潜伏期:

儿童被病毒感染后多会经历2~10天(平均3-5天)的潜伏期,潜伏期无临床症状,患儿在潜伏期即具有传染性,发病后1周内传染性最强。

02

发热期:

起病急,体温一般不超过38.5℃,伴有食欲不振,流涕,咳嗽,咽痛,全身不适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03

疱疹期:

发热1-2天后在患儿口腔、手、脚和臀部出现散在的米粒或绿豆大小的斑丘疹或疱疹。

皮疹的特点为:

口腔黏膜疱疹散在分布于两颊部、咽后壁,舌边、唇齿侧,初为粟米样斑丘疹或水疱,很快破溃形成溃疡,其周围有红晕,疼痛感较明显。

手和脚的皮疹多发生于手掌和脚掌,皮疹周围发红,疱疹较硬,里面有少量浑浊液体。

臀部及肛周也可能出现与手、脚掌同样的皮疹,但躯干及面部很少出现。

04

恢复期:

手足口病通常病情较轻,一般情况下7~10天后疱疹愈合,不结痂,不留瘢痕。但因病毒会侵犯心、脑、肾等重要器官,有极少数患者(尤其是小于3岁者)可并发肺炎、心肌炎、脑膜炎,甚至危及生命。

日常生活中如何预防手足口病?

家长应做好儿童手足口病的预防,了解手足口病相关知识,在发现相关症状时及时带孩子就诊。由于3岁以下儿童相对更容易发展为重症病例,因此特别提示:3岁以下的儿童出现高热不退、精神差、呕吐、易惊、肢体抖动、无力、呼吸增快、减慢或节律不整、出冷汗、四肢发凉、皮肤花纹、心率增快等症状时,应及时带孩子到正规医疗机构就医。

得了手足口病,并不能终身免疫,所以预防很关键。

1、6个月-5岁的孩子尽早接种EV71疫苗。

2、讲卫生,饭前便后勤洗手。

3、不喝生水,不吃生食。

4、少带孩子去人群密集的地方。

5、玩具、衣物、床单等要及时清洗、消毒。

6、二胎或多胎家庭中有孩子感染,务必严格隔离。

还有一种药也能帮上忙

产品推荐

End

点分享点收藏点点赞点在看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etwyh.com/zdff/14379.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