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部解剖粗解


点击蓝字      

假体隆胸是通过手术方法将优质硅凝胶假体经腋下或乳晕切口植入胸大肌下,达到丰胸目的的手术方法。      

优点:目前的资料显示该假体不会致癌和致病;手术效果可靠稳定;置入的假体可完整取出,所以一般不会导致不可逆转的并发症。      

二、自体脂肪移植隆胸手术      

自体脂肪隆胸是采用女性腰、腹、臀、腿等部位脂肪较丰厚的特性,将这些部位的脂肪颗粒吸取出来,进行活性细胞的培养,再移植到胸部,以达到隆胸的效果。      

优点:理论上是最理想的隆胸方法,因为没有排斥反应,再加上有“真乳房”的感觉,心理上非常好接受。      

三、注射隆胸      

注射隆胸的原理是把身体的颗粒脂肪或一种液胶态材料注射入女性的胸部,让乳房变得丰满。注射隆胸的方式有自体颗粒脂肪注射隆胸和生物材料注射隆胸。      

优点:由于注入物直接与人体接触所以其安全性受到人们的质疑,所以出现较多并发症:如感染、出血、分布不均、硬结等。

临床拓展——乳腺癌

1、病因

(1)激素作用雌酮及雌二醇对乳腺癌的发病有直接关系。

(2)家族史一级女性亲属中有乳腺癌病史者的发病危险性是普通人群的2~3倍。

(3)月经婚育史月经初潮年龄早、绝经年龄晚、未育、初次足月产年龄较大及未进行母乳喂养者发病率增加。

(4)饮食与营养营养过剩、肥胖和高脂肪饮食

(5)环境和生活方式。

2、临床表现

1、乳房肿块:多数乳腺癌患者以无意中发现乳腺肿块首诊,伴有轻度疼痛;

2、皮肤性状改变:癌细胞阻塞淋巴管,出现“橘皮样改变”,或肿瘤进一步发展,牵拉皮肤,出现“酒窝征”,甚至出现乳房皮肤溃烂;

3、晚期转移:以肺转移、肝转移和骨转移为主,转移部位疼痛明显,伴有贫血、乏力、咳嗽、咳血、咳痰、气短等症状。

3、检查

乳腺癌早期发现可参考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乳腺自检和乳腺体检。

乳腺自检的最佳时间通常是月经来潮后第9-11天,此时雌激素对身体的影响最小,可以获得较为准确的结果。

乳腺自检具体方法为取仰卧位,受检查侧的手臂上举高至头后,用另一侧四个手指从乳头部位开始环形地从内向外对受检查一侧乳腺进行扪查,切不可抓握检查,两侧可交替进行,同时比较两侧乳房是否相同,最后用轻轻挤捏乳头,检查是否有有透明或血性分泌物,若触及肿块或发现异常分泌物应及时报告医生。能够定期进行乳房自检,常可使乳腺结节在直径小于1cm时就发现,有利于早期癌的发现。

4、预防与治疗

减少含雌激素类药物、食物的摄入,规律饮食和作息,少食用煎炸、高糖、高脂食品,多食用新鲜水果、蔬菜,调畅心情与合理安排体育运动、睡眠,对于育龄期妇女而言,尽早生育和哺乳都是有益于乳腺癌的预防的。

治疗方法

1、手术治疗

2、放射治疗

3、内分泌治疗

4、化学药物治疗

5、靶向治疗

乳腺癌做乳房根治术时,应注意保护头静脉,胸长神经,胸背神经

解剖小技巧

输乳管以乳头为中心呈放射状排列,故宜作放射状切口,以防损伤输乳管。

三、深层结构

一、肌肉

1.肋间外肌起源(上附):?来自肋骨下缘。插入(下附):?附着在肋骨下面的起源上边界。功能:普遍接受的是,外部肋间肌肉在吸气期间是活跃的,并且它们提升肋骨。神经支配:这些肌肉由肋间神经支配,根据肋间隙依次编号。第四肋间神经供应占第四肋间的第四肋骨和第五肋骨之间的肌肉。评论:因为这些肌肉填充肋间隙,胸部两侧有11个外部肋间肌肉。所有的肋间肌肉都保持着僵硬的肋间空间,防止它们在呼气时肿胀,吸气时被吸入。临床:隔肌是呼吸的主要肌肉(几乎完全用于新生儿的安静呼吸),肋间肌有助于隔肌进行呼吸,肋间外肌的作用为提肋,使胸廓纵径扩大。如果发生呼吸道的病理过程,可以变得肥大(例如,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如肺气肿)。

1、肋间内肌

起源(上附):?这些肌肉出现在各肋下方面的内表面的脊和相应的肋软骨。插入(下附):?每个肌肉附着在肋骨下面的起源上边界。功能:?部分上部4或5肋间内肌,互连与肋软骨肋骨的提升。肌肉更多的横向和后部,纤维更斜,压低肋骨,在呼气时活动。神经支配:?肋间神经。点评:?一般的肋间内肌纤维方向大致垂直于肋间外肌。所有的肋间肌肉都保持着僵硬的肋间空间,防止它们在呼气时肿胀,吸气时被吸入。临床:肋间内肌的作用为降肋助呼气。如果呼吸病理过程发展,肋间神经帮助呼吸,并能肥大(例如,在慢性阻塞性肺病,如哮喘或肺气肿)。

1.肋间最内肌2.胸横肌来源:?肋间最内肌源自下位肋骨上缘,该肌薄而不完整,仅存在于肋间隙中1/3。胸横肌源自对胸骨体下部的后表面和剑突。插入:?肋间最内肌紧贴肋骨下面起源上边界。胸横肌附着于内表面的2-6肋软骨。功能:?最内层的肋间肌肉,主要作用为降肋助呼气,但是这些肌肉被认为提高肋骨。胸横肌压下肋骨。神经支配:?肋间神经。点评:?内层肋间肌常发育不良可能会融合到上覆肋间。所有的肋间肌肉都保持着僵硬的肋间空间,防止它们在呼气时肿胀,吸气时被吸入。临床:胸部创伤可导致非常痛苦的呼吸。局部麻醉剂注入肋间神经(肋间神经阻滞)可以缓解这种疼痛。

1.前锯肌来源:?由前8至9肋骨的外表面和上边界的肉质根产生。插入:肌肉纤维向后,紧贴胸壁,插入肩胛骨边缘的腹侧。功能:?这种肌肉将肩胛骨的内侧边缘向前拉向胸壁,防止骨骼突出(沿其布置重量)。它的纤维也通过横向旋转下角而向上旋转肩胛骨。这个动作有助于将手臂绑在肩膀上。超过90°(水平以上)的外展可以仅通过肩胛骨下角的横向旋转来实现。神经支配:?胸长神经(C5、C6和C7)。点评:?前锯肌在90以上°的手臂外展时尤为重要。临床:对胸长神经损伤可能会导致“漂浮”的肩胛骨,当患者向上推动上肢抵抗时最明显。特别是肩胛骨的下角从胸壁升高。这种类型的神经损伤可能发生于侧壁的外伤或从颈侧到另一侧的屈曲,导致神经的牵张损伤。

二、胸廓和肋间隙

胸廓(thoraciccage)除保护和支持胸腔内脏器和一部分腹腔器官外,主要参与呼吸运动。

胸廓由12块胸椎、12对肋、1块胸骨及它们之间的连接构成。肋骨和肋软骨构成了胸廓的绝大部分。

在严重肺气肿的患者,胸廓前后径显著增大而形成桶状胸。佝偻病儿童因缺钙致故意变形,胸廓前后径增大,胸骨明显突出,形成“鸡胸“。

相邻两肋之间的间隙称肋间隙(intercostalspace),11对肋间隙内有肋间肌、肋间血管和肋间神经等结构。肋骨骨折多见于第5~8肋。骨折断端若向内移位,可刺破胸膜、肺和肋间后血管,引起胸膜腔积气(气胸)、胸膜腔积血(血胸)和肺不张。

三、肋间血管

(1)肋间动脉/肋间后动脉:肋间后动脉行至肋间隙前部和胸廓内动脉的肋间前动脉吻合,从而构成肋间动脉环(intercostalarterialcircle)。由于肋间后动脉下支较细小,故胸腔穿刺的部位,多在腋后线(或腋中线以后)上,第7~9肋间隙,沿下位肋的上缘进针较为安全,若在胸前壁、侧壁穿刺,则应在上、下肋之间进行,才不至于伤及肋间血管神经。肋间后动脉沿途分支供应胸前区和胸外侧区,其第2~4支较大,营养乳房。

(2)肋间后静脉(posteriorintercostalveins):与肋间后动脉伴行,向前与胸廓内静脉交通,右侧注入奇静脉,左侧注入半奇静脉或副半奇静脉。

四、肋间神经

第1-11对胸神经前支行于相应的肋间隙中,称肋间神经。第2肋间神经外侧皮支跨腋窝分布于臂内侧皮肤,称肋间臂神经。

乳腺癌根治术应注意保护此神经。如术后臂内侧皮肤麻木,可能损伤了该皮神经。肋间神经阻滞或封闭时,可在肋间神经行程中的任何部位进针,临床首选肋角至腋后线之间,此处肋骨位置表浅,而且肋间神经在肋下缘的肋沟处。

肋间后动、静脉和肋间神经从脊柱至肋角一段走行不恒定,为避免损伤肋间血管和神经,不宜在肋角内侧穿刺。在肋角外侧,肋间神经上支多与肋间后血管伴行,其位置自上而下排列顺序为肋间后静脉、肋间后动脉、肋间神经上支。

1、脊神经前根2、脊神经背根

3、脊神经4、交感神经节

5、肋间神经腹支6、肋间神经背支

7、外侧皮质8、肋间肌

9、肋间内肌10、肋间外肌

11、肋间神经前皮支

临床拓展——胸神经阻滞

胸神经阻滞(pectoralnerveblock,Pecs)最早由Blanco于年提出,目前已由Pecs阻滞衍生出3种阻滞方法:Pecs-I、Pecs-II和前锯肌平面阻滞。

Pecs-I:目标是在超声引导下将局麻药物注射至胸大肌和胸小肌之间的平面,从而阻滞胸外侧神经和胸内侧神经,为前上侧胸壁提供镇痛,适用于胸肌区域的浅表手术。

Pecs-II:目标是在第3肋水平、锁骨外1/3将局麻药物注射于胸小肌和前锯肌之间的平面内,阻滞目标为T2-6肋间神经的外侧支、胸长神经,从而为腋窝区域也可提供镇痛,适用于手术范围较大、需要行腋窝清扫的乳腺手术。

前锯肌平面阻滞:由Pecs-II发展而来,超声探头位于第5肋腋中线水平,药物注射在前锯肌的浅面或深面,从而阻滞肋间神经外侧皮支、胸长神经和胸背神经,感觉阻滞的皮节范围更广(T2~9),而且对后下侧胸壁阻滞效果更好。

Pecs-I:PM-胸大肌,Pm-胸小肌,蓝色箭头所示为局麻药注射平面。

Pecs-II:PM-胸大肌,Pm-胸小肌,SA-前锯肌,白色箭头所示为局麻药注射平面。

前锯肌平面阻滞:Ldm-背阔肌,Tm-大圆肌,Sam-前锯肌,蓝色箭头所示为局麻药注射平面。

五、胸廓内动静脉和淋巴结

1.胸廓内动脉(internalthoracicartery):

为锁骨下动脉第1段分支,向下经锁骨下静脉后方,紧贴胸膜顶前面人胸腔,沿胸骨外侧缘的外侧约1.5cm处下行,至第6肋间隙分为肌膈动脉(musculophrenicartery)和腹壁上动脉(superiorepigastricartery)两终支。

沿途的分支有:

①心包膈动脉(pericardiacophrenicartery)

②肋间前动脉(anteriorintercostalartery)

③穿支,与肋间神经前皮支伴行浅出,胸廓内动脉前面为上6个肋软骨及肋间内肌;上段的后面紧贴壁胸膜,下段借胸横肌与胸内筋膜分隔。

2.胸廓内静脉(internalthoracicveins)

通常每侧为1-2条,与同名动脉伴行,若为1条则行于动脉内侧,若为2条则在动脉两侧伴行一段后合为一条,走行于动脉内侧。

3.淋巴结

胸骨旁淋巴结(parasternallymphnodes):位于胸骨两侧第1~6肋间隙,沿胸廓内动、静脉排列,引流胸前区、乳房内侧部、膈和肝上面的淋巴,其输出管注人胸导管和右淋巴导管,亦可至支气管纵隔干。

肋间淋巴结(intercostallymphnodes):位于肋间隙内,分为前、中、后3组,分别称肋间前、中、后淋巴结,引流胸前区、胸外侧区和胸背区的淋巴。肋间前淋巴结位于肋骨与肋软骨交界处附近,其输出管注人胸骨旁淋巴结;肋间中淋巴结位于腋前线至肋角之间,注入腋淋巴结;肋间后淋巴结位于肋角内侧,注入胸导管。肋间前、中淋巴结有时缺如,肋间后淋巴结较恒定。

感谢


转载请注明:http://www.etwyh.com/lcbx/13165.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