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ldquo高血压rdquo


正确认识“高血压”

10月8日是第23个全国高血压日

今年的宣传主题是:18岁以上知晓血压。高血压是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病因和危险因素,影响重要脏器如心、脑、肾的结构与功能,最终导致这些器官功能衰竭,是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病。我国因心脑血管病导致的死亡占居民总死亡的40%以上,约70%的脑卒中死亡和约50%的心梗死亡均与高血压密切相关。

血压是指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作用于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它是推动血液在血管内流动的动力。

收缩压是指心脏收缩时,血液由心脏泵入外周动脉时,血液对动脉的压力,正常范围的收缩压可以保证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的血液供应。

舒张压是心脏舒张时,动脉里的血液对动脉的压力,正常的舒张压可以保证心脏自身的血液供应。

高血压诊断标准: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在1~4周内进行2~3次诊室血压测量,收缩压≥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可诊断为高血压。—《ISH国际高血压实践指南》

测量动态血压,24小时血压平均值≥mmHg/80mmHg,白天(或清醒状态)的平均值≥mmHg/85mmHg,夜晚(或睡眠状态)的平均值≥mmHg/70mmHg,可诊断为高血压。——《ISH国际高血压实践指南》

原发性高血压:是以血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综合征,也是通常说的高血压。

继发性高血压:是指由某些确定的疾病或病因引起的血压升高,约占所有高血压的5%。

一旦确诊高血压必须鉴别是原发性还是继发性,因为某些继发性高血压如嗜铬细胞瘤、肾素分泌瘤等,可以通过手术得到根治或改善,因此及早明确诊断能明显提高治愈率或阻止的病情进展。

血压的定义和分类(WHO/ISH,):

*以上标准适用于男、女任何年龄段的成人。

*儿童取不同年龄组血压值的95%位数,通常低于成人水平。

高血压的病因为多因素,大体分为遗传、环境因素及其他因素,研究显示遗传因素约占40%左右,环境因素约占60%左右,可见环境因素还是导致高血压高发的主要原因。

高血压大多数起病隐匿、缓慢、渐进,常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有的人会有头晕、头痛、颈项板紧、疲劳、心悸等,在紧张或劳累后加重,不一定与血压水平有关,多数症状可自行缓解。少数患者病情急骤发展,舒张压持续≥mmHg,并有头痛、视力模糊、眼底出血、渗出和视乳头水肿,肾脏损害突出,持续蛋白尿、血尿、管型尿,病情进展迅速,称为恶性或急进型高血压,这种类型的高血压预后很差,常死于肾功能衰竭、脑卒中或心力衰竭。

高血压的并发症:高血压危象、高血压脑病、脑血管病、心力衰竭、慢性肾功能衰竭、主动脉夹层等。

确诊高血压后一定要严格按医嘱长期规律服用降压药,尽可能在3个月内达到降压目标(缓慢降压),降压治疗要达标,定期复查,不可以擅自停药或减量、换药,不可以用所谓的偏方、验方、保健品、食疗等代替降压药物,不可以盲目相信非法的广告宣传或伪科普宣传。

高血压降压治疗目标推荐:

◆一般高血压患者应将至</90mmHg;

◆<65岁和部分高危及以上的患者可进一步将至</80mmHg,但不宜低于/70mmHg,降压治疗并不是血压越低越好。

◆65~79岁的老年人,首先将至</90mmHg;如能耐受,可进一步将至</90mmHg;应根据个人身体虚弱情况、独立生活能力和可耐受情况,设定个体化血压目标。

◆≥80岁的老年人应将至/90mmHg;

◆特殊人群的血压控制目标: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年修订版》

如何预防高血压:

1.戒烟——戒烟虽然不能降低血压,但可以降低患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所以吸烟者一定要戒烟,早戒早受益;不吸烟者一定要回避二手烟。

2.限制钠盐摄入,增加钾摄入——无论是预防高血压还是高血压患者控制血压,低盐饮食都是必须的,推荐成人每日食盐的摄入量应控制在6克以内,同时要注意那些高盐分调料及食物,如味精、酱油、咸菜、火腿、盐渍果脯等等;饮食中增加钾的摄入有利于降低血压,富钾食物有新鲜蔬菜、水果、豆类等。

3.健康饮食——高血压患者及有患高血压风险的人日常饮食应该以蔬菜、水果、低脂(脱脂)奶制品、富含食用纤维的全谷物、植物蛋白为主,减少饱和脂肪酸的摄入,避免反式脂肪酸的摄入。食物宜粗细搭配、荤素搭配、少盐少糖、营养均衡。“七、八分饱刚刚好!”

4.控制体重——推荐将体重指数(BMI)控制在18.5~23.9Kg/m2,成人男性腰围<90cm,女性<85cm。体重超标者减肥应科学合理、循序渐进,建议一年内减少初始体重的5%~10%比较适宜。

5.限制饮酒——过量饮酒显著增加高血压的患病风险,高血压患者不应该饮酒。血压正常者饮酒应选择低度酒,避免饮用高度烈性酒,每日酒精摄入量男性不超过25克,女性不超过15克;每周酒精摄入量男性不超过克,女性不超过80克。

6.运动锻炼——多项研究证明,高血压患者定期运动锻炼可显著降低心脑血管死亡风险,非高血压患者定期运动锻炼能有效降低高血压发病风险。运动强度因人而异,常用运动时最大心率来评估运动强度,中等强度运动时达到的最大心率×60%~70%;运动形式可采取有氧、阻抗、伸展等,以有氧运动为主,无氧运动作为补充;每周4~7天,每天累计30~6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等)。已有心、脑血管疾病、肾脏疾病者运动前需要进行专业的评估。

7.良好的工作、生活方式——研究表明,精神紧张可激活交感神经从而使血压升高,而精神压力增加的主要原因是过度的工作和生活压力,以及诸如抑郁症、焦虑症、孤独症等心理障碍性疾病。所以一定要做到饮食起居规律,不熬夜,也不贪觉,避免精神压力,保持心情舒畅,一旦发现有心理问题要正确面对、及时就医。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一副对联,道出了人生对事、对物、对名、对利应有的态度。得知不喜,失之不忧,心境平和,淡泊自然,岁月静好,平安一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etwyh.com/zdff/11835.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