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科协作再发力,提升三叉神经痛诊治水平


白癜风有哪些治疗方法 http://baidianfeng.39.net/a_zczz/190812/7375991.html

年12月22日下午16:00-17:00,医院三叉神经痛多学科小组在神经外科二病区医生办公室开展了今年的第二次MDT活动,参加的人员包括神经内科杜远敏主任、神经外科王焕明主任、神经影像科梁奕主任、口腔科袁苏健主任、神经心理科王慧敏主任、疼痛科刘会全主任,神经外科陈俊、熊玉波、陈阳等医生。活动由神经外科王焕明主任主持。

多学科活动首先由神经外科二病区熊玉波医生汇报一例典型三叉神经痛病人的诊治情况:患者女性,59岁,入院时间:年12月3日,入院主诉:反复右侧面部疼痛半年,加重10天。既往有拔牙史,否认药物过敏史;否认特殊家族病史。入院诊断:1.右侧三叉神经痛(第二支);2.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患者于年12月06日在全麻下行右侧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术后患者右侧面部疼痛感消失。并于-12-21拆线痊愈出院。

随后,神经外科熊玉波医生向大家详细介绍了《三叉神经痛诊疗中国专家共识》(年版),他重点介绍了三叉神经痛分类、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药物治疗,特别强调了三叉神经痛的三种手术治疗方法:(1)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消融、球囊压迫、甘油注射;(2)伽马刀治疗;(3)微血管减压术。并就微血管减压术的适应症,手术技术,术后疗效评价,术后管理和并发症的防治进行了十分详细的解读,使大家对三叉神经痛的诊疗有了更加详细的认识和了解。

紧接着影像科梁奕主任给大家进行了《DTI在三叉神经痛中的应用》的讲座,他重点介绍了DTI原理、DTI的监测指标(FA,RA,VA,VBM)在三叉神经痛患者术前和术后评估的意义,并提出磁共振功能成像越来越多地用于脑结构和功能的研究,对三叉神经痛患者的双侧三叉神经进行DTI扫描,研究“周围致病学说”中三叉神经痛患者血管压迫对三叉神经显微结构的影响。另外,基于体素的形态学分析方法(VBM)可分析三叉神经痛患者功能或微观结构变化脑区灰白质体积大小的变化。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s-fMRI)可以反映三叉神经痛患者自发神经元活动的协调一致性及神经元活动强度。这些技术都有待我们进一步学习。他的讲课紧跟前沿,使大家耳目一新,并为今后有关三叉神经痛的诊疗工作提供了较好的科研思路。

最后,三叉神经痛多学科小组成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大家对目前三叉神经痛的治疗提出了各自的观点,强调要根据三叉神经痛病人的具体情况、病情和治疗意愿,进行个体化治疗,同时大家也认识到多学科合作的重要性,一致同意今后将继续加强合作,以提高我院三叉神经痛的总体诊治水平。

本次三叉神经痛MDT活动,神经外科二病区进行了充分的准备,既有经典三叉神经痛病例诊疗的回顾,也有三叉神经痛最新诊疗共识(年版)的学习,同时又有最前沿的有关三叉神经痛功能核磁共振的了解。通过这种病例讨论加学术讲座的形式,极大地提高了我院对三叉神经痛患者的诊疗水平,使大家认识到要根据三叉神经痛病人的具体情况、病情和治疗意愿,进行个体化治疗,以提高我院的MDT多学科合作的水平,最终让广大三叉神经痛患者获益。

长按或扫描


转载请注明:http://www.etwyh.com/zdff/12224.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