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以启齿”的三叉神经痛,你还在忍受吗?
1
一位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亲身经历
患者崔女士,82岁,既往体健。主因“右侧面颊及上牙床发作性疼痛2年,加重2月”入院。患者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面颊及上牙床阵发性针刺样、电击样剧痛,每次疼痛持续时间为1分钟左右,进食、说话、洗脸、刷牙均会诱发疼痛发作,间歇期完全正常。医院,拔牙后疼痛无变化,且近两月来疼痛程度加重,发作频繁,严重影响患者进食,为求进一步诊治,慕名来到山医大一院疼痛科就诊,以“三叉神经痛(第II支)”收入院。
2
住院以后的相关检查
入院后查体无异常神经系统体征,完善常规化验及检查,并行头颅及颌面部CT排除继发性三叉神经痛。
3
住院期间治疗有哪些?
给予患者基础药物治疗、星状神经节偏振光照射,为患者行上颌神经阻滞后,疼痛完全缓解2天;经过患者及家属同意后为患者行右侧三叉神经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术,术后,患者高兴地说:“不疼了,不疼了,我可以开口吃饭,可以说话了,终于解决了困扰我两年的疼痛”
4
什么是“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术”?
“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术”手术用时30-60分钟、术中即刻止痛,病人在清醒状态下,接受温控治疗,效果立竿见影,即刻解除了长期疼痛和服用止痛剂的烦恼。且复发率低、费用低廉,乐于被广大患者接受。采用CT、“C”形臂影像引导确保了准确穿刺卵圆孔和三叉神经半月节,显著地提高了治疗效果。穿刺到位后用弱电流刺激三叉神经半月节,可验证拟毁损靶区与患者疼痛发作区是否吻合,使治疗变得更加精细和安全。温控热凝是在毁损靶区逐步升温,利用痛觉和触觉神经纤维对热度的耐受力不同,选择性毁损痛觉神经纤维,治疗过程准确可调控,避免了无水酒精或甘油注射的盲目性,杜绝了注射刺激性药物的副损伤。
5
射频靶点技术有哪些优势呢?
1.手术危险性较小,很少发生严重并发症;2.可进行电刺激定位和电阻抗监测,目标明确;3.大多数射频热凝手术可在局麻下实施4.正确应用时,其并发症发生率很低;5.需要时,可重复治疗;6.与传统的治疗方式相比,操作比较简易,止痛效果良好。7.创伤小,患者易接受。
6
您适合“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术”吗?
有以下情况的患者可以考虑该手术。
(1)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经服药效果不理想者;(2)对卡马西平等药物有明显的药物不良反应;(3)年老体弱不能耐受开颅手术治疗的三叉神经痛患者;(4)不愿意接受开颅三叉神经血管减压术;(5)开颅三叉神经血管减压术后复发的患者;(6)控制性射频热凝术治疗后复发患者,可再次进行射频热凝治疗;(7)伽玛刀治疗效果不理想,疼痛未消除或减轻者;(8)因肿瘤导致三叉神经痛,行伽玛刀或手术治疗疼痛未好转者。
我们的治疗技术
1、神经阻滞疗法治疗头痛、头晕、颈椎病、带状疱疹性神经痛、突发性耳聋、痛经等;2、经皮穿刺射频疗法治疗头痛、肩周炎、颈腰间盘突出症;3、银质针导热疗法治疗肌肉软组织疼痛及关节痛;4、精准感觉神经长效阻滞治疗各种顽固性神经痛,如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三叉神经痛、癌性疼痛;5、神经调控技术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如顽固性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幻肢痛、截瘫后神经痛、脊髓炎后神经痛等;6、臭氧疗法治疗关节痛、颈腰间盘突出症、脑血管后遗症、脉管炎、雷诺病、病毒感染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7、椎间孔镜、等离子射频消融治疗脊柱源性疼痛疾病如颈腰间盘突出症、椎管狭窄等。8、椎管内输注系统(鞘内吗啡泵)治疗癌症疼痛或者顽固性难治性疼痛。9、关节疼痛及损伤的阶梯治疗:银质针松解、PRP技术、关节镜技术。
我们的特色
可视—影像学和电生理引导下的介入治疗,即在超声、X线透视或CT引导下进行。安全—可视下的选择性毁损或神经阻滞,阻断疼痛信号的传导或解除对神经的压迫。微创—经皮穿刺治疗。局麻—患者保持清醒状态。术后—第二日即可恢复。
我们的团队
山医大一院疼痛科年开设疼痛门诊,年正式成立,现有医护人员18人,主任医师3人,副主任医师2人,主治医师3人,住院医师3人,护士7人,其中硕导3人,博士1人,研究生7人。年6月我山大一院疼痛科成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医院疼痛专科医联体的山西地区首个协作单位,将从多方面推动着山西疼痛科建设。薛朝霞,女,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医院疼痛科主任,脊椎相关慢性疼痛多学科诊疗中心主任。‘三晋英才’拔尖骨干人才。中国医师协会疼痛科医师分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疼痛学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老年保健研究会疼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山西省疼痛专业质控中心主任,山西医师协会疼痛科医师分会会长,山西省医学会疼痛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山西省医师协会麻醉医师分会常委,《中华疼痛学杂志》编委。从事临床麻醉与疼痛诊疗工作三十年余年,擅长疑难危重病麻醉与管理及围术期多模式镇痛。熟练应用各种微创介入治疗技术,包括脊柱内镜技术、鞘内镇痛植入技术,倡导对慢性疼痛性疾病阶梯化个体诊疗。擅长应用微创介入为主的综合疗法治疗慢性疼痛,如颈腰椎间盘突出症、三叉神经痛、带状疱疹后遗痛和癌性疼痛等;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预防方面有突破性进展。主持参与国家级及省部级科研项目多项,科技成果1项。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主编专著1部,参编著作4部。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etwyh.com/zdff/125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