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恩青年医生第第十八章带状


北京看雀斑最好医院 http://m.39.net/pf/a_8714221.html

Day

学习锦囊

随时在培恩e学后台回复关键词

查找学习资料

培恩e学助力疼痛学学习

真正成为疼痛进阶超级利器

从今天起培恩e学将会选取

《疼痛病学诊疗手册》

头与颌面部疼痛病分册

中的内容与大家分享

欢迎大家在评论区讨论

事业常成于坚忍,毁于急躁。我在沙漠中曾亲眼看见,匆忙的旅人落在从容的后边;疾驰的骏马落在后头,缓步的骆驼继续向前。

——萨迪

培恩E学

学习

懒惰

第十八章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头面部)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neuralgia,PHN)是指带状疱疹患者局部皮损愈合后仍然残留的、持续时间大于3个月的、疱疹区域的针刺样、烧灼样、压榨样或抽搐样疼痛,是一种典型的神经病理性疼痛。发生于头面部的PHN较身体其他部位的PHN症状更重,治疗也更加棘手,是国内外研究的重要课题。

第一节流行病学与发病机制

一、流行病学

PHN的发病率与年龄密切相关,即年龄越大越容易发生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小于40岁患者很少发生PHN,而60岁以上带状疱疹患者PHN发生率约为50%,70岁以上患者发生率约为75%,大约10%~25%的后遗神经痛患者疼痛可持续超过一年。

本病最常见的发病部位是胸背部,约占所有PHN患者的53%;其次为腰腹部及下肢,约占24‰;颈部及上肢,约丨3%;而头面部PHN的患者大约为10%。

二、发病机制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可能机制可以分为外周机制、中枢机制和免疫机制。

(一)外周机制

①损伤的外周传入纤维的异位放电。研究证实疱疹急性期病毒即损伤了初级传入感受器,受损神经完整性遭到破坏,导致其跨膜离子通道的组成、分布和功能特性发生变化,从而产生异常的电冲动,传向脊髓形成自发性疼痛。②神经元冲动信号的交互混传即“Cross-Talk”现象。损伤的神经元或神经纤维因脱髓鞘而绝缘作用减弱,神经元或纤维的兴奋常可扩散混传至邻近神经元或纤维,形成反复发放冲动的环路,放电神经元的数目和放电频率被不断放大,从而引起痛觉超敏。③交感神经对损伤神经元的兴奋作用。

(二)中枢机制

①脊髓背角神经元的敏化;②脊髓抑制性神经元的功能下降;③背角神经元的“出芽”现象;④中枢敏化。外周的传入减少导致相应的中枢神经元电活动增加,这是一种适应机制,是对初级感觉神经元数量减少的一种功能代偿。一旦中枢敏化形成,即使是轻微的非伤害性刺激都可以通过Aδ及Aβ纤维信号转导兴奋低阈值机械感受(low-thresholdmechanoreceptive,LTM)神经元引起脊髓背角疼痛信号的产生。

(三)免疫机制

研究显示PHN患者外周血CD3、CD4明显下降,CD8水平上升,CD3、CD4明显下降会引起严重的自身免疫功能紊乱,CD8水平的增加有强化免疫抑制的作用。因此提示PHN的发生与患者机体T淋巴细胞亚群功能的降低关系密切。

目前疼痛资源共享群1、2、3、4、5、6群

均已满员,

感谢疼痛伙伴们对培恩的支持信任!

七群已经建好

扫码加管理


转载请注明:http://www.etwyh.com/zdff/13392.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