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中医治未病理念,防治高血压前期进展为


高血压是一种心血管综合征,还是一种生活方式病。血压的升高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如同心血管事件链。大量循证医学证据显示,血压和心血管事件之间有明显的相关性,是独立、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年龄40-70岁的个体血压从/75mmHg到/mmHg的整个范围,收缩压每增加20mmHg或舒张压每增加10mmHg,心血管疾病成倍增加,正是基于这一证据,美国国家高血压预防、检测、评价和治疗委员会第七次报告(JNC7)将血压~/80~89mmHg定义为“高血压前期”,虽然JNC8没有提及“高血压前期”的概念,但是处于这一血压水平的人群大量存在,以后有相当多的人进展为真正的高血压。由于JNC8的制定主要基于大型临床实验的证据,而高血压前期循证医学证据相对较少,所以未给予指导建议,但是既往大量的临床研究和观察证实高血压前期需要干预,理由如下。

高血压造成的重要脏器损害在高血压前期已经出现,血压与心血管事件链的发生危险呈持续相关,心脑血管病的危险不仅仅发生在高血压,也发生在高血压前期和临界血压,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脑卒中的发生率随血压的上升而增多,世界最著名的Framingham研究显示,与正常血压者相比,高血压前状态能显著增加心肌梗死和冠心病的危险。因此,随着血压升高,脑卒中、心肌梗死、冠心病、心力衰竭等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也随之增加,并且几乎所有高血压前期的人群均伴有1个以上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危险因素较血压水平更重要,且相辅相成。

在高血压前期时,大动脉弹性已经明显受到损伤,表现为左心室舒张功能减退,冠脉血流储备功能下降,为高血压早期靶器官受损的标志,且大动脉受损程度与血压水平呈正相关。有些患者高血压前期时已经出现微量蛋白尿和血尿酸升高,说明高血压前期与高血压患者一样已经出现了肾动脉的硬化,病理报告也显示,肾动脉硬化的频率随血压水平升高而线性增加,高血压与高血压前期患者肾动脉硬化比例显著高于血压正常者。另外高血压前期与胰岛素抵抗相关,表现为糖耐量异常和临界高血糖;与正常血压组比较,血压前期人群血液中一些氧化应激标志物和炎症标志物增高,这些标志物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有关,这从某种意义上解释了高血压前期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率增加的原因。

伴有糖尿病或心血管疾病、肾脏疾病的患者,当血压在正常高值(~/85~89mmHg)时,就应开始药物降压治疗,但是循证医学证据不足。应用雷米普利和缬沙坦的药物研究显示,并不能明显改善血压处于正常高值范围的糖尿病前期或代谢综合征发生心血管事件,但是两项研究证实,血压正常高值者服用降压药物,可延缓发展为高血压。应用坎地沙坦的一组研究也说明,坎地沙坦组发生高血压的相对危险性显著低于安慰剂组,因此认为高血压前期人群应用坎地沙坦可延缓高血压的出现。但是这种早期干预的益处可以持续多久,以及是否也能延缓心血管事件发生并具有良好的成本效益,目前没有大型的临床研究证据,各种指南也没有推荐。

还有一部分群体,主要是女性朋友,他们的基础血压值偏低,随着年龄增长,血压会逐渐升高,并出现临床症状,但是没有达到/90mmHg的高血压水平,一部分人可能是由于某种诱因,紧张、应激状态下血压升高,消除诱因血压会下降;另一部分人血压升高,维持在高血压前期水平,但是临床症状始终存在,是否需要药物治疗,尚无证据支持。

对于高血压前期人群,各种指南都建议进行行为干预,如戒烟、限酒、控制体重、适当运动,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搭配饮食,这种多重行为干预方式可改善一部分人的血压水平,延缓高血压的发生。但是还有相当一部分人生活方式干预没能起到任何作用。目前的各种指南均没有建议为高血压前期人群进行药物治疗;而且也缺乏大型循证医学实验的证据支持;但是,令人欣慰的是祖国医学在这方面为我们提供了十分宝贵的经验。

高血压前期相当于祖国医学的“治未病”,高血压是一种“生活方式病”,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预防高血压的基础,贯穿于高血压防治的始终,“治未病”这一中医理论的精粹与现代医学研究心脑血管疾病的方法完全一致,中医的“未病先治,已病防变”理论很好的诠释了高血压发生发展的全过程。中医从几千年的实践中得出,饮食起居习惯、精神情志的变化与高血压的发病密切相关。从中医的自身特点来说更适合高血压前期的调理治疗。中医注重整体调节,使全身气血阴阳达到平衡,

从长期临床实践中认为以下因素导致高血压的发生:

一、情志郁怒,内风动越:五志过激,可引发内风而发病,因暴怒可致肝阳暴张,内风旋动,迫血上涌,或络脉绌急失柔,瘀阻络脉而发本病;

二、饮食不节,痰浊内生:饮食不节,肥甘厚味太过,损伤脾胃,健运失职,水湿内停,积聚成痰,痰阻经络,诸阳不升,清窍失养,则发本病;

三、劳累过度,风阳内动:若过度损劳,阳气升张,引动风阳,气火俱浮,或挟痰浊、瘀血,上壅清窍络脉,发为本病;或纵欲伤精,水亏于下,火旺于上,虚火灼津成痰,阻塞络脉;或劳作过度,形神失养,阴血暗耗,以致虚风扰动,痰瘀阻络为患;

四、积损体衰,正气亏虚:年老体弱,或久病体亏,元气耗伤,肾精不足,脑脉失养;或气血不足,气虚则运血无力,血流不畅,导致脑络瘀滞不通,或肝肾之阴不足,水不涵木,肝阳暴涨,则阴不制阳,肝风内动,携痰浊,瘀血阻滞络脉,突发本病;

五、气候变化,扰动脉络:本病与气候变化关系密切,冬季寒冷,寒邪入侵,则血凝滞,则络脉不通,早春转暖,肝易生发,肝阳易动,挟痰瘀上扰,瘀阻脉络,也可导致本病发生。中医根据高血压的病因病机,总结出协调阴阳,营卫气血,气机升降,使之正常或根据症候采用平肝潜阳,滋阴潜阳,清肝泻火,通脉和络,祛痰通络,升清降浊,调血理气,活血化瘀,解痉潜阳,祛瘀通络,通腑消积,补肾填精,养血荣脑等治法,都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对用西医不能控制的顽固性高血压,波动较大的高血压患者,中西医结合治疗能起到令人满意的效果。中医的上述高血压理论与现代医学完全相同,这为中医药治疗高血压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中医药在实验研究中也证明可控制高血压前期进展为高血压,例如:中药牛膝、龙骨、牡蛎、龟甲、玄参、天冬、白芍、青蒿、川楝子、麦冬等能降低血中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多巴胺、5-羟色胺含量,抑制交感神经的兴奋性,降低血压;黄连、钩藤、泽泻、黄芪、牛膝、益母草、川芎等能降低血浆肾素活性、AngⅡ、内皮素、血栓素B2,升高前列环素,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控制血压;黄芪、党参、黄精、川芎、当归、蒲黄、益母草、丹参、夏枯草、桑寄生、徐长卿、杜仲、首乌改善血管内皮功能;降低使血管收缩的内皮素,升高使血管舒张的一氧化氮,并通过调节内皮素和一氧化氮水平及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而达到降压和减缓动脉硬化的目的。

综上所述,高血压的预防应该从高血压前期开始,在缺乏大型循证医学证据干预的现实中,充分发挥中医中药的优势,未病先治,已病防变,上医治未病,发挥整体调理,多部位、多靶点、多机制阻止和延缓高血压前期发展成真正的高血压。

赞赏

长按







































北京最专业的白癜风医院
专业治疗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etwyh.com/zdff/8707.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