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是身体对于疾病的感知,当人体的经络产生各种“不通”之后,随之而来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疼痛。疼痛就像身体对我们的倾诉,我们要仔细的聆听来自身体的声音。
疼痛是疾病的重要表现形式
疾病和疼痛总是相伴而生的,疼痛是疾病的重要表现形式。因此对于疼痛要引起足够的重视。要知道,慢性的疼痛,往往会逐渐引发身体上的其它严重问题。如果正视不足,只是认为这是一种轻微的不适,忍一忍也能过去,没什么大不了的。那么,这种漠视疼痛的方法,往往就断绝了自己身体的健康。
生活中这样的人并不少见,许多人认为疼痛也许就是什么大不了的小毛病吧?其实有类似想法和做法是非常不明智的,虽然人体的疼痛类型有多种多样,轻重不等,但是无论是哪种,都不可以等闲视之。
这是因为疾病和疼痛总是相伴而生,它是疾病的重要表现形式。疼痛的来访,就是要告诉你,你的健康已经受到了威胁,同时,疾病也在你的身上安营扎寨了,甚至已经埋伏好准备攻击你了。如果疼痛的预警信号,不能够引起你的重视,那只能表明你对自己的健康过于自信,或者说你太缺乏自我保护意识了,多关爱一下自己吧。
对疼痛,绝不能掉以轻心,在疼痛面前故作坚强,就等于透支健康,忽视了疼痛,就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健康从你指缝溜走。
中医的疾病观:不通则痛,不荣则痛
“不通则痛”,当人体经络中的气血发生阻滞不通,那么就会引发各种疼痛,“不荣则痛”,当人体经络中的气血发生了减少和不足(实际也是一种不通),那么也会引发疼痛,中医称为不荣则痛,荣是荣养,营养的意思。
1、不通则痛
《黄帝内经》中记载: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侧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又说:热气留于小肠,肠中痛,瘅热焦渴,也坚不得出,故痛而闭不通矣。上面两句话就是说“不通则痛”的道理。
用现在的话就是说,寒气侵入到人体的经脉,使原来畅通无阻的气血因寒而凝滞,气血流通不畅则发生疼痛。热气停留在小肠中,那么小肠热气太盛,煎灼了肠内的津液,而致大便坚硬,不能顺利排出,从而表现出大便闭塞不通腹部胀痛的症状。由此可见,各种邪气停留体内,与气血相结,阻于经络滞于脏腑,使气机不通,血液淤阻,痰湿,大便等身体代谢产生的浊物留于体内,均可产生疼痛。
经络中如果发生了气,淤,寒,热等病泻的阻滞,都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疼痛。
2、不荣则痛
阳气的温煦,阴血的濡养,是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保障,如同花草树木需要阳光和雨露才能茁壮成长一样。若失去这些正常的濡养,则不仅功能活动受损,而且会产生疼痛,即“不荣则痛”。
疼痛的好处:穴位诊断疾病
疼痛是把双刃剑,疼痛不仅能增强我们的自我保护意识,而且对于帮助我们诊断疾病也具有重大意义。医生们通过检查穴位的异常情况,常常可以发现许多早期的疾病。
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路径。人体通过经络把各个器官组织联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以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疼痛是疾病的一种反应,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机体的功能障碍。
当人体因某种原因,使脏腑正常的生理机能遭到破坏时,在经络相连的体表一定部位,就会相应出现各种异常现象,如压痛,过敏,肿胀,硬结等。因此,可以根据这些疼痛发生的部位,与该部位循行的经脉相联系,从而判断出机体的疾病。
头面部的经络诊断
1、头面部:
①头顶痛:联及两颊,为足厥阴,少阳经病
②头后部痛:联及颈后背部,为足太阳经病
③前额痛:联及眉棱骨为足阳明经病
④头两侧痛:联及耳部,为少阳经病
⑤面部疼痛:与阳经联系密切,面痛联及齿唇为阳明经病,腮颊肿痛则为少阳有热。
2、颈项部的经络诊断
颈项部:颈后疼痛上及于后枕部,下及于背,为足太阳经枢机不利,多见于外感风寒,项痛引肩胛为手太阳经病,锁骨下窝痛为手太阴经病。
3、躯干部的经络诊断
躯干部:背腰臀部疼痛多责之于足太阳膀胱经及督脉,胁肋部疼痛多为足厥阴,少阳病变,如肝气郁结,肝胆湿热,乳房胀痛多属足阳明经病,为胃经热盛,腹部疼痛多属足太阴,阳明病变,少腹拘急冷痛,联及睾丸,为足厥阴病。
经络做为脏腑与体表的联系通路,在病理状态下可以传导病邪,反应病候,而穴位是气血输注在经络上特殊的点,因此通过穴位压痛的方法,司外揣内,可以判断疾病的部位,范围,深浅。
关于穴位诊断
其实很多常见病都可以借助穴位辅助诊断,记住下面的一些常用的穴位,也许对你有用。
呼吸系统的一些常见病,大多数患者在手太阴肺经中“俞穴”(肺俞),“募穴”(中府),“郄穴”(孔最)穴上出现压痛反应。在慢性支气管炎的病人中,除了上述三个穴位有压痛反应外,还在足阳明胃经穴“库房穴”出现的明显的压痛反应。
当一个人胆道系统有病的时候,就会在他的胆经上的阳陵泉穴出现反应,如果是胃肠道有病,就会在胃经上的足三里穴出现反应。
虽然阳陵泉穴,足三里穴分布在膝关节以下,离胆和胃肠有很长的距离,但正是通过经络沟通内外,上下的作用,才使它们诊断疾病的作用得以实现。
消化系统的胃病还可以看中脘穴,肠道疾患看天枢穴,心脏系统的疾病要看心俞穴和神堂穴,泌尿系统的疾病要看肾俞穴,肝胆系统疾患要看肝俞穴,胆俞穴,胆囊穴,妇科疾病看次髎穴和三阴交穴,骨骼系统疾患看肾俞和大杼穴,肛门疾病看大肠俞和孔最穴等。
有些疾病通常只是基础穴位的疼痛,还不足以明确诊断,需要与其他穴位结合才能准确做出定位诊断。
足临泣穴出现压痛说明患者可能有结石症,配胆囊点诊断胆石症,配子宫穴诊断肾盂结石,配盲俞穴诊断输尿管结石,配大巨穴诊断膀胱结石。
脾俞穴出现压痛或凹陷时,说明患者肌张力低下,可能患有内脏下垂方面的疾病,配肝俞穴诊断肝下垂,配太溪穴诊断肾下垂,配下垂点(脐上2.5寸)诊断胃下垂,配子宫,次髎穴,带脉穴诊断子宫脱垂。
温溜穴出现压痛,可能说明消化道有穿孔,配肝俞,食管下俞(第八胸椎旁开1寸)穴诊断食道静脉曲张出血,配中脘,左承满穴诊断溃疡穿孔,配中脘,右梁门穴诊断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穿孔,配天枢,大肠俞穴诊断肠穿孔。
阳陵泉穴出现压痛时,说明患者可能消化道出血,但不能定位,配中脘,左承满穴诊断胃出血,配中脘,右梁门穴诊断十二指肠溃疡出血,配天枢,大肠俞穴诊断直肠出血。
当然,许多疾病还要通过其他的诊断技术进行确诊,而且穴位出现的异常反应也不仅仅是疼痛,还包括结节,皮肤温度变化等,需要综合判断。但是经常检查一下这些穴位是否明显疼痛,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可以起到判断和预防疾病作用的。
·END·
思远
用心·专注·分享
↓↓↓点击"阅读原文"
北京最好的白癜风专业医院白癜风的预防
转载请注明:http://www.etwyh.com/zdff/1729.html